• 89阅读
  • 0回复

一个团结欢乐的大杂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07
第2版()
专栏:

  一个团结欢乐的大杂院
北京市交道口头条有个7号大院,住着11户人家。虽说有些拥挤,但收拾得清清爽爽,几株高大的枣树和粗壮的古槐,衬托着老式的四合院房屋,给人一种幽静之感。
春节前夕,我们访问了这个大院。节日里家家窗明几净,墙上挂着鲜艳的挂历,贴着漂亮的年画;厨房内堆放着大包小包的年货。徐大妈最高兴,小儿子刚结婚,一家四口人,买了好多鸡鸭鱼肉,一条大比目鱼就有十斤重。大妈开心地说:“十多年了,头一次买到这么大的比目鱼。”王婶说:“去年我两个闺女都安排工作了,一个进了工厂,一个接了我的班。我们大院的五个待业青年都安排了工作。”人们高兴地说:嗨,多年没过过象今年这么好的春节了。
这个大院的特点是“杂”:有汉族、满族,有工人、市民,有工程师、教授,有民警、干部,还有退休职工;一些人的社会关系、个人经历也比较复杂。在动乱的日子里,这个大院也动乱起来了。就象深潭里投进了一块石头,往日的宁静被打破了。各人自扫门前雪,相互猜疑,有的人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能骂上半天。这是个出了名的后进大院。
当历史上沉重的一页翻过之后,1979年,在街道居委会和妇代会的帮助下,开展遵纪守法、文明卫生和邻里团结活动,这个大院变了。
人们说:“远亲不如近邻。现在邻里之间,和睦融洽,团结友爱,一家有事大家帮,这是多年未有的现象。”
退休职工穆大爷,儿女不在身边,去年2月突然得了重病,当时下着大雪,老伴急得手足无措。邻里的几个小青年知道后,赶紧把穆大爷背到医院。后来,穆大爷卧床不起,邻里又精心护理。象这一类的事还很多。
共产党员王翠香是一个“管得宽”的人。哪位老大妈买粮拿不动,她给背回家;瞎子过马路有危险,她给搀扶过去;哪家有病人了,她马上去问候、照料。
大院负责人王大妈和街道积极分子蒋大妈,人虽退休了,心却未退休,总想为大家多做点好事,经常悄悄清理院子和水池。徐大妈不怕麻烦为邻里代收信件,代订报刊。有时邮递员来收报费,订报的职工上班不在家,她就主动垫上,省得邮递员再跑一趟。
双职工上班,有些家务事没人管,感到不方便。但是这个大院的双职工不用犯愁。他们有困难了,就去找任大妈。任大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个月发粮票的同志来了都先到她家,她就主动招呼全院来领;双职工不在家,她就负责代领;逢年过节,商店送货上门,她就替他们代买。
后院没有下水道,一到雨天,积水成灾。多次要求房管部门安装下水管道,回答说:“材料有,但劳力抽不出。”怎么办?邻里商量,决定自己动手。动工那一天,有的人凌晨四、五点钟就起床了。在全院齐心协力下,仅仅一天多时间,就把二十多米长的下水管道安装好了。
有了团结互助的好风气,大院的安全工作很出色。白天晚上,有生人进到院子来,在家的人总要出来询问。多年来,这个院子没有丢失过东西。
良好的院风,强烈地熏陶着下一代。这个大院的青少年,都有理想和抱负。他们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有的被评为“突击手”,有的是“三好生”,有的还光荣地入了党,入了团。街道妇女主任周玉莲佩服地说:“7号院大人们团结,孩子们相处也和睦。我常去串门,就没听过谁骂人打架,也没见过谁穿奇装异服。”
7号大院的变化令人振奋。平日邻里之间出现一些小矛盾是正常的,大家互敬互谅,互相帮助,就会得到解决。大院负责人颇有感慨地对我们说:“搞四化,不但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条件,还要有一个和睦、愉快、幸福的生活环境。人人都要努力创造这种环境。”
本报记者 高新庆 颜世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