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2阅读
  • 0回复

1980年哲学界关于认识论几个问题的讨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09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1980年哲学界关于认识论几个问题的讨论
〔实践问题〕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基础上,1980年着重对实践本身的有关许多理论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讨论。这些问题是:什么叫实践?实践有几个要素?实践有哪些特性和形式?实践怎样检验真理?怎样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实用主义实践观的原则界限在哪里?等等。在这些问题中,比较带关键性的,争论最激烈的,是在两个问题上。
第一、什么是实践?实践应该包括哪些内容?一种意见认为,实践是社会的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是一个反映主体的客体、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范畴。第二种意见认为,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外界的现实的感性物质活动。目的性不应概括到实践的涵义中去。第三种意见认为,人与周围事物的关系有两个方面:作用与被作用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前者是实践,它是物质活动;后者是认识,它是精神活动。实践不包括精神活动。第四种意见认为,实践是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实际活动。包括人们的写作活动、艺术活动、教学活动、道德活动等等,都是实践活动。因为,这些活动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也具有实践的作用。
第二、实践包含几个要素?其中争论最大的是:目的是不是实践的要素?能动性是不是实践的一个特性?一种意见认为,目的是实践的首要要素。如果把目的从实践中抽取出去,实践就失去了自己能动性的属性,就不能把人的实践活动和动物的活动、自然界中自然力的相互作用区别开来。另一种意见认为,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的;但是目的不是实践的要素。要素是指构成该事物或现象的最切近一层的成分。目的是人所具有的;它不是实践最切近一层的成分,所以不成为实践要素。第三种意见认为,目的属于思想意识范围,是第二性的东西,它不能作为实践要素;所以,实践也不可能有能动的特性。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个问题,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我国理论界进行过激烈争论。后来,这个争论被提到了所谓“政治思想战线上的一场严重的阶级斗争”的高度。十年浩劫期间,杨献珍等同志因此被扣上了
“反毛泽东思想”等政治帽子。粉碎“四人帮”以后,杨献珍等同志的政治冤案得到平反。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一个学术问题,仍然存在着分歧。
一种意见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特定的含义,即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思维即存在,存在即思维,两者是一个东西的等同论,纯属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命题,应予彻底否定。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肯定的是世界可知论,而不是肯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另一种意见认为,这个命题既可作唯心主义的解释,也可作唯物主义的解释。从哲学史看,唯心主义用形而上学的绝对等同论来肯定这个命题,那是完全错误的。黑格尔哲学一方面有唯心主义的等同论观点,另一方面又用辩证的方法来肯定这一命题。一切唯物主义者都从反映论的观点来肯定这一命题。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限于承认思维反映存在的同一性;辩证唯物主义则肯定思维与存在之间的辩证同一性、矛盾同一性。恩格斯对这一命题的肯定,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简洁而准确的概括,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概括,它和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相一致的。
〔认识的源泉问题〕这个问题,是从实践是不是认识的唯一源泉提起的,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能否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二是能否说物质是认识的最终源泉。在讨论中有三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实践不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客观物质世界才是认识的唯一源泉或最终源泉。因为,认识是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作用于人的大脑的结果。没有物质世界,就没有认识的对象,也就没有认识的来源。实践只是认识的手段或途径。如果把实践说成是认识的唯一源泉,那就把实践和物质等同,实际是把物质从认识领域里排除出去了。这是忽视物质第一性、片面夸大实践能动作用的狭隘经验论。
另一种意见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认识活动在本质上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人类认识的发生、发展都与实践活动紧紧相连。客观世界只有在成为人的实践对象时,才成为认识对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只有实践才是认识的源泉。在这中间又有人提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但物质是认识的源泉的源泉,或叫最终源泉。有人不同意这种提法,认为它容易导致在认识论中把实践和物质割裂开来,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就是人的活动和客观物质辩证结合的统一观。
第三种意见认为,认识的来源既不是单独的实践,也不是单独的客观世界,而是两者的结合——实践所揭示的客观世界。
〔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能否起决定作用〕这是近一年来,理论界讨论较多的问题之一。对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物质一般表现为主要的决定作用,而精神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起主要的决定作用。“决定作用”是指原因的意思。在因果关系中,原因对结果来说总是决定性的东西。在承认物质决定精神的前提下,也应该承认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在某种局部的问题和方面,精神可以成为物质的发展原因。同时,在物质和精神这对矛盾中,矛盾双方必有主次之分;而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从本原上说,物质决定精神;从辩证法说,精神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另一种意见认为,精神对物质只能起反作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起主要的决定作用。因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就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来说,物质和精神的对立是绝对的,只能是物质决定精神,精神依赖于物质;就第二方面来说,两者的对立是相对的,即精神可以反映物质,并依一定的物质条件,反作用于物质,改变某些物质的运动形态。“决定作用”和“反作用”有其严格的特定含义。物质和精神谁决定谁,只是在本原的意义上说的。精神的反作用不管多么大,都不能取代物质的地位。承认物质决定精神,又认为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决定物质,在逻辑上是矛盾的。因为,在同一范围内,不能把因果相互颠倒。同时,矛盾主次方面的相互转化,并不是适用于一切矛盾的。
〔真理和谬误问题〕这是我国哲学界自六十年代以来探讨、争论的问题之一,在深入讨论真理标准的过程中,又作为相关的问题提了出来。主要问题是,真理包不包含错误?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任何真理都有两个方面,一是真理的内容,即真理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关系和规律;二是真理的界限,即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就真理的内容来说,是不可能隐藏错误的,它只有不够准确和完善的问题。就真理的界限来说,它往往有隐藏错误的可能。所以,真理转化为错误,不只是由于人们错把真理运用到它适用的条件、范围以外去,而在不少情况下,是由于真理本身隐藏着错误。
第二种意见认为,真理和错误是绝对不能相互包含的,因为它们是两个根本不同的范畴,都有着自己质的规定性。真理和错误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是由于它们同属于认识领域,有内在的联系。承认真理包含错误,就是混淆了两者的原则界限。
第三种意见认为,相对真理中包含错误因素。许多错误并不在真理之外,而就在真理之中。真理与错误的对立只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才有绝对意义,超出了这一范围,它们的对立就是相对的。在实际生活中,真理和错误是相互包含的,不仅某些相对真理中包含错误因素,而且某些基本观念是错误的学说、理论中,也包含有真理因素;这是真理和错误的矛盾同一性的一种表现。由于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一时不能把它们鉴别和区别开来,是常有的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对象问题〕
我国哲学界对认识论的对象、结构和体系等问题的研究,还是个薄弱环节。粉碎“四人帮”以后,为了着重研究和宣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这个问题又被提了出来。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对象,主要有四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论都要作为方法、作为认识论来掌握,使之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第二种看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关于人和人类的认识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理论,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客观存在的学说为前提的,但和本体论的对象有明显区别。不能把它变为包罗万象的东西,它是一门专门的科学,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种看法是,不能说认识论的对象只是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而应说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客观世界和思维的一般规律为自己研究对象的前提下,侧重研究认识及其发展的规律。否则无法理解列宁关于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统一的思想。
第四种看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对象是认识和认识所反映的客观物质世界,它在实践的基础上研究认识发生、发展及其规律。因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反映必须有被反映的对象,而且反映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
〔认识的人工主体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电脑)的发明和应用,引起了认识工具的革命。有同志提出,从这时起,人类认识便有了两个主体——自然主体和人工主体。所谓人工主体,是指以电脑为中心的、由各种人工感觉器官组成的一个自动控制的人工认识器官系统,其集中表现是机器人。人工认识主体的出现,使人类认识进入一个新阶段。因为,人工认识器官和过去那些简单的认识工具有重大差别。第一,它们不只是顺着人的认识器官的生理机制所规定的范围和方向进行扩展和延伸,还从根本上突破了人的生理机制所具有的局限性。第二,它们已不是人的认识器官的简单辅助物,而是在人的发动下,能够进行相对独立的认识活动。如,它能够自动地接受和处理外来信息,对之进行判断和推理。人工主体是对自然主体的模拟;没有自然主体,就没有人工主体。但人工主体一经形成,就成为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
另一些同志认为,两种认识主体的观点是不妥的。因为,机器人永远不会成为绝对地独立于人的主体;它永远也不能等同或超过人脑的功能。
(陈中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