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奋战在洋河上——军民打坝治河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7-26
第4版()
专栏:

  奋战在洋河上
——军民打坝治河记事
文群 玉智
“收了河滩地,吃饱饭,穿好衣;没了河滩地,大家饿肚皮。”这是察南怀来大黄庄世世代代流传的一句话。的确,河滩地是大黄庄村民生活的主要靠山。大黄庄在洋河北岸,村北、村西、村东都是一片黄沙,只有村南顺着洋河的六千多亩滩地肥沃。平常年景,每亩可产稻子两石,靠着这些,全村即不愁吃穿。但因国民党在时,横征暴敛,河坝年久失修,洋河的洪涛吞噬和淹没了无数亩滩地,不少良田变成了河身,不少良田变成了荒滩,年来只剩下三千余亩地。去年秋季河水泛滥,五百余亩青苗又被淹没,籽粒未收。幸亏人民解放军某团协助抢修,未成巨灾。今年三月冰解后,两天内又被卷去新开出的田地五十余亩。五月份以来,水位不断上涨。据有经验的老农说:如果今年再不修坝治河,沿河四千余亩滩地,有大部被卷走的危险,连村边的高地也难脱险。为了大黄庄人民,为了国家的建设,去年曾协助抢修的驻军解放军某团,今春又主动发起了打坝治河的建议。这是一件复杂艰巨的任务。坝全长七千五百尺,二公尺宽,一·七公尺高,还要大小嘴子四十八个,共需一万二千个工,木桩二千一百四十根,稻草、柳枝三万余捆。为了这些,该团王团长和师李政委曾作了详细的计划,数次邀请专署及怀来、涿鹿两县水利局长等再三座谈,组织了治河委员会,解决了物资上的困难。
五月十九日正式开工。该团农业生产部队在刚开荒播种完毕后,立即开赴洋河畔又与洪水搏斗。下雨、刮风,从未停过工,争取在夏洪前完成,星期日也不休息。打桩、筑坝,泥里来,水里去,拔起这只脚,又陷进去那只脚。运木料的部队,到四、五里以外的地方,每个人扛着近百斤的木料,一天来回六七趟。滩地无大道,田里又都种上稻和蚕豆,战士们扛着木料谁也不肯走田里抄直,都在弯曲狭窄泞滑的稻田埂上走。宁肯绕远道累一些,滑倒再爬起来,也不曾踏过一棵禾苗。肩膀红肿了,脚上出血了,累和困侵袭着每个同志,但当大家想起了去年大黄庄老乡受穷困的情景时,立即忘掉了疲劳,增加了勇气,更积极紧张了。团部通讯员黄义臣,在一天大雨中,掉到干渠里,扛着的木料把他的脚碰的直淌鲜血,他毫不在意的又扛起了木料送到了目的地。王团长成天站在水里指挥,放下这,又拿起那,一天也不闲。部队的积极行动,深深地感动了大黄庄的老乡。开始,有部分人还在观望,缺乏信心,后来都变了,都卷入治河热潮。大家纷纷地说:“永远也忘不了解放军!”“人家(指部队)给咱们动,咱们为什么不动呀!”这是从心里吐出来的话。男人、妇女、老头、小孩,都组织起来了,起初只参加百余人,后来增至三百多,现在又增到五百多了。晨钟一响,全村都起床;二次响,吃饭;三次响出发。傍晚时,小学校的屋顶广播、黑板报表扬当天的模范。老乡们不怕苦,不怕累,那种劳动人民的本色又深刻的教育了部队。村实业委员牛璞,一开始就积极领导这一工程,跑东跑西,白天作工,晚上还要开会,劳累的嘴都烧破了,仍坚持着工作。五十多岁的赵发,腿上长着连疮,为了不浪费劳动力,每天提前去河上视察地形,计划当天的工作。好多指战员都要求说:“把老乡写一写吧,老乡比我们生动多啦!”
五月二十九日那天拂晓,洪水冲破了新坝,有一百多米宽,水吞没了荒滩,吞没了稻田。抢险啊!全体人员都动员起来了,运木材的,运草的,不少人自动地跳到水里,用身子挡着水浪筑坝。天上下着倾盆大雨,人们衣服都湿透了,混身透凉,但没有畏缩,从早上七时到晚上七时半,终于胜利补修好了。
经过两周的奋战,顺利的完成了任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