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中国通史简编”的几种版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7-26
第5版()
专栏:

  “中国通史简编”的几种版本
荣孟源
中国历史研究会编著的《中国通史简编》,由范文澜同志领导编成,上册于一九四一年九月,中册于一九四二年十二月,先后在延安新华书店出版。随后,各地多有翻印。一九四八年北方大学历史研究室在范文澜同志领导下校订一次,订正本由华北新华书店出版(布面精装两册)。一九四九年九月北京新华书店出版时,又重新校对一次,且小有修改。
一九四九年北京新华书店出版的订正本(平装三册),与延安初版本对照看来,其订正的要点如左。
一,订正本增加了“研究中国三千年历史的钥匙”和“论正统”两篇文章,对于学习历史科学的观点、立场、方法颇有价值。订正本又增加了年表,将公历、年号、帝王姓名和帝号都扼要标明,以便检查,对于读者是很方便的。
二,全书分三编,三个大标题,都有所订正:
初版本
第一编 原始公社到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的成立
第二编 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成立后对外侵略到外族的内侵
第三编 封建经济的发展到西洋资本主义的侵入
订正本
原始公社到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成立
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成立后对外扩张到外族的内侵
封建制度社会螺旋式的继续发展到西洋资本主义的侵入。
全书二十二章,其中八章的标题有所订正。每章分若干节,每节的小标题也多有订正。如初版本第三编第四章与第七章,标题都是“封建经济复兴时代”,订正本则改为第四章是“国内统一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时代”,第七章是“封建制度更高发展时代”。从编和章的标题中,观察中国社会发展的概况,订正本比较初版本清楚多了。又如第一编第一章第三节,初版本标题是“黄帝及其后裔”,订正本改为“关于黄帝及其后裔的传说”;同编第四章第五节,初版本标题是“种族间的斗争”,订正本改为“民族间的斗争”;显然经过订正的标题,是比较精确,比较科学的。
三,延安初版本,有一些印错的地方,如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把“柔然(蠕蠕)”,误为“柔然、蠕蠕”;同章第三节,把山东“茌平县”,误为“茌平县”;第三编第八章第九节四,把英国东印度舰队司令梅脱兰德的英文名字“Maitland”,误为“Maileand”;同节六,把“英国所谓自由贸易的本质”,误为“英国所谓自由贸易的本性”;第三编第九章第四节洛书,把右上角的“●—●”,误为“●”。这一类的错误,在订正本中都改正了。
四,初版本对于帝王,一般都称其姓名,不用谥号或庙号;但对于周朝的帝王和诸侯,却都称谥号,这在全书体例上说来是不统一的。初版本在所用的年号之下,有的注明公历,有的未注公历,这在体例上说来也是不统一的,而且公历年数有的还注错了。如顺治十八年应是公历一八六一年,却误为“一八六四年”(第三编第八章第二节八);又如正德十三年应是一五一八年,却误为“一五一九年”。订正本对于一切帝王诸侯,都直称本名;在正文中删去公历,而在年表中以公历纪年,纠正了初版本中的错误。
五,初版本中弄错了一些史实。如第三编第七章第四节工业一段,根据“李时珍撰《本草纲目》,还没有说到火井”,就说,四川临邛县“大概火井利用在明朝末年”,是错误的。订正本根据“续汉书郡国志注”,改为“四川人用火井煮盐,东汉时已经开始”(第二编第二章第二节)。又如第三编第七章第一节说:“朱济炫生子一百人,………济炫曾孙朱奇浈又生子七十人”,是错误的。订正本改为“朱济炫封庆成王,其曾孙朱奇?有子女九十四人(一说生子一百人)。”
六,有些问题,在初版本中未曾叙述清楚。在订正本中多得到了补充。如初版本叙述墨子、老子、荀子和韩非等人的思想,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黄巢起义及其失败原因,………等问题,都不够清楚;而在订正本中都做了较详细的补充。又如初版本第三编第四章第三节,讲述北宋经济过程,忽略了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农业。因此,订正本特增加了农业一段,说明北宋经济发展的原因与水利、垦荒、农业技术等发展的具体情况。
七,有些问题的提法,在初版本中是不恰当的,这在订正本中多加以纠正。如对于“筑长城”一事,初版本仅说到:“世界古代著名大工程,长城是其中之一”,而忽略了长城对于中国生产的关系,是不恰当的。订正本改为:“从秦朝到明朝,长城起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侵入中原的作用”;秦朝“兴水利、修驰道、拆毁旧长城、筑万里长城,伐胡越,都含有推进生产的意义;但是,当时人民还没很多的积蓄,耗费这样大的人力物力,人民无法负担。”是比较恰当的。又如对于王莽变法,初版本说:“王莽那样行为怪诞,历史上是罕见的,他似乎是个神经病者,又似乎是个巫师,同时还是个博学好古的儒者。……不能解决当时的根本问题,反而促成了农民起义。”这样注重在“怪诞”方面,忽略了阶级关系的分析,提法是不恰当的。订正本删去“王莽那样行为怪诞”以下四十四个字,又把最后一句话改为:王莽变法,“不能解决当时的根本问题,却加深了人民的灾难。农民起义成熟了,贵族地主也要参加这个起义。王莽变成了独夫。企图解决问题的王莽,成为被问题解决的王莽。”从阶级关系,阶级斗争中来分析王莽变法及其失败的原因,是比较恰当的、正确的。
目前谈“中国通史简编”的版本,当然以北京新华书店一九四九年九月出版的订正本(即平装三册本)为最好。其次是华北新华书店,一九四八年出版的订正本(即精装二册本)。至于延安初版本,那是已经过时的东西,不可再用了。其余如晋冀鲁豫、东北和各解放区新华书店的旧版本,与新知书店、新中国书店的旧版本以及三联书店一九四九年七月在上海出版的“沪初版”本,都是根据延安初版本翻印的。在这些版本中,自然全盘保留着延安初版本的一切错误,而且多排印一次,错字多增加一些,如三联书店版竟把“台州民杨镇龙据玉山起义”,误为“台州民杨镇龙王山起义”(四九九页七行);晋冀鲁豫新华书店版竟把“顾炎武江苏昆山县人”,误为“顾炎武江苏昆县人”(第六册六六六页一五行);比延安初版本错误还多,那更是不可再用的书了。
所谓“最好”的订正本,是与其他版本比较而言;至于说到订正本本身,缺点还是存在的。第一,错字还有许多。如“唐僖宗”,误为“唐熹宗”(五八九页);“三炼成铜”、“得铜一斤”、“取铜新法”,误为“三炼成钢”、“得钢一斤”、“取钢新法”(七九一页)等,不过是其中的一二例而已。第二,有的史实值得重新考虑。如叙述张献忠,固然说明了“史传称献忠惨杀事,不大可信”;但是仍旧根据《史传》叙述,对于张献忠军纪严明的事实(见“大西骏骑营督都刘禁约”石刻)并未叙述。又如叙述满清初年禁止天主教士传教,只说:“教皇严禁中国教徒崇拜祖先,玄烨怒”,满清政府“严格保持一贯的海禁闭关政策”;这个说明是不够的,因为根据天主教教会所记载的史实来作比较具体的叙述,天主教在中国受到排斥是有更多的理由的,例如洋教士偷偷把中国地图送往欧洲也是激怒中国人的一个原因。第三,在某些地方,尚感理论分析不够清楚。如西周初年、中国历史开始走上封建制度阶段,是应该详细叙述分析的;但是书中对于史籍中的材料和地下发掘的材料,使用得不多,而且分析得更少。仅仅用一千多字来叙述“周初生产方式”——中国三千年封建制度开始时期的生产方式,实在太不够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