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阅读
  • 0回复

劳动者的爱国深情——赞张贤亮的短篇小说《灵与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11
第5版()
专栏:

劳动者的爱国深情
——赞张贤亮的短篇小说《灵与肉》
西来
张贤亮的短篇小说《灵与肉》在《朔方》发表以后,引起了读者和文艺界的普遍注意。这篇作品写得很美,很感人,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热爱祖国、热爱乡土的深情。
作品主人公许灵均的爱国深情,里面熔铸了他三十余年人生道路上的悲欢。
他有过一段记忆前的裹在锦缎襁褓中的生活。但童年并不幸福。先是父亲和母亲感情不合,父亲出国远走,母亲病故,他成了“一个被富人遗弃的儿子”。解放后,他在学校里受到党的培养和教育,做着对未来的美丽的梦。但是,当了教师不久,不幸很快又降临到他头上——他被划为右派,流放到农场劳改。由于灾难所造成的偶然机会,他和一个叫秀芝的四川姑娘结了婚,生了女儿。1978年,他作为错划右派得到改正,重新被安排执教。接着他的父亲从国外回来,要他带着全家出国定居。他没有去,又回到了他受过苦,然而却深深地爱着的地方。因为“那里有他在患难时帮助过他的人们,而现在他们正盼望着他的帮助;那里有他汗水浸过的土地,现在他的汗水正在收割过的田野上晶莹闪光;那里有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和女儿;那里有他的一切;那里有他生命的根!”
“生命的根”,讲得何等好啊!根是深深扎在泥土中的,从那里吸收养料和水分,以维持生命的欣欣向荣,促进春华秋实的代谢。把根从泥土中拔起,同时也就是生命行程的中止。所以说“故土难离”。许灵均在他生活的地方扎了根,这个扎根的过程,要比一般人远为艰难得多,曲折得多。也许正因为如此,也就更深一些,更稳固一些。他无幸得到优渥的生存条件,只能象生长在峭壁上的松柏那样,把根须从巨石的缝隙中伸进去,抓住每一点适于生存的土壤,找到养分,获得生命的源泉。我想,岱顶之下的望人松、黄山的迎客松之所以美,那舒展遒劲的枝干,固然是原因,但更重要的恐怕也与生长的不易和深固难徙分不开。许灵均性格的内在的美,就在于以质朴无华的形式,蕴蓄了十分丰富的内容;就在于他在那样的艰难竭蹶之中,能够把生命的根扎在人民之中,表现出那样深沉的爱,那样完全出自内心的柔情。
许灵均对他劳动于其上的土地和自然美的爱,对与他一同放牧的老牧人和郭?子的爱,对他的患难与共的妻子秀芝的爱,都无不深深地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爱。
作品对秀芝以及许灵均与秀芝的关系的描写,主要在第四节,是通篇写得最精彩的部分。秀芝象那个年头从四川逃荒出来的成千上万的年青姑娘一样,拎着小白包袱,把自己的青春当作赌注,押在人生的赌场上,吉凶祸福,都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她和许灵均以几乎是荒谬的方式结了婚,开始了新的生活,对她来说,找到了一个能够依托终生的人;对许灵均来说,有了一个真正的家,奇特的命运把完全意想不到的幸福赐给了他。作者对秀芝的勤劳、朴实、乐观、善于持家的品质的描写,都是很成功的。例如初次见面的场面上秀芝上床叠被,接着拉出一条旧裤子来补的无言的细节;看了影片《列宁在1918》之后嘴上老笑嘻嘻地挂着“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的细节;丈夫的右派问题改正以后,她数着从来没有见过的五百块崭新的钞票,怎么也数不清的细节等,都能产生一种浮雕的效果。在秀芝这个带有民族特点的劳动妇女形象的塑造上,倾注了作者深厚的爱的感情,包含了他对生活的一些独到的思考和见地。
写好秀芝这个人物,在《灵与肉》中是有决定意义的。她不仅使许灵均对故国故土的热爱落到实处,而且对他拒绝出国定居提供了可信的内在依据。所以,作者说:“这个吃红苕长大的女人,不仅给他带来了从来没有享受过的家庭温暖,并且使他生命的根须更深入地扎进这块土地里,而根须所汲取的营养就是他们自己的劳动。她和他的结合,更加强化了他对这块土地的感情。”
许灵均在经历了那么多人世冷暖以后,在有可能离开国家,去追求安逸的物质生活的时候,没有象《人到中年》里的姜亚芬夫妇那样远走高飞。祖国是多难的,但多难的祖国是可爱的;她需要象许灵均这样的儿女留下来。爱国的感情在作品中是炽烈的,然而表现是含蓄的,浑厚的;没有一丝一毫的说教,却发人深思,移人情性。作品的每一节,都是用对照的手法写的。对人民,对生活的土地的已经成了本能的爱,与对父亲的隔膜和与之相处的压抑加以对照,更加强了作品的效果。
读着《灵与肉》,让人想到两千年前屈原的那些燃烧着对故土和人民的热爱的诗篇。在那个盛行着客卿制度,士人们可以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不见容于怀王父子,虽多次被放逐,他也不愿离开故国,而且高唱“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的诗句。作者用屈原的字,作为他的主人公的名,用意是深长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