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在我国的“北极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12
第2版()
专栏:黑龙江通讯

在我国的“北极村”
黑龙江省呼玛县漠河,地处大兴安岭北坡,是祖国最北部的一个村镇,素有“北极村”之称。
我们站在镇外小山上放眼四望,漠河的秀丽景色尽收眼底。它东、西、南三面环山,连绵的山岭上是茫茫森林,全被皑皑白雪笼罩;北临黑龙江,与苏联的依古那思依诺遥相对峙,冰封的江面呈银白色。进入漠河镇内,街道宽阔平坦,用圆木搭成的木刻楞式的房舍整齐排列,商店、学校、医院、邮局、电厂、电影队分设道路两侧。整个村镇显得整齐而静谧。
这个处于冰天雪地的村镇,冬季气温常在零下四十多度,最冷时低达零下58度。但是,勤劳的漠河人并没有休闲。在冰雪覆盖的黑龙江上,人们凿冰下网,捕获鲜鱼,有时冰窟窿刚一打开,鱼儿就跃上冰面。社员们还赶上马套子,顶着风雪严寒,上山为国家伐运木材。还有少数社员背上猎枪外出打猎。
漠河位于北纬53度。这里的人们介绍说,它的夏天更是别有一番风光。每年从春分到秋分,太阳直射北半球,漠河便出现了“白夜”景象。夏至那天,太阳到晚上八点以后才缓缓落山。晚上九点钟,学生可以在露天看书,爱好捕鱼的人可以在江面张网,喜欢下棋的人可以在院内对奕,青年可以在球场上交锋。夜间十点多钟,百米以内的景物仍清晰可辨。由深红变为淡红的晚霞在西北地平线上一直延续到午夜。之后,真正的黑夜并未降临,黎明的曙光即已出现。人们称漠河为祖国的“不夜城”。
漠河,有着苦难的历史。据资料记载,早在远古时期,这里是无边无际的大森林,黑熊、野猪、獐狍、野鹿等自由出没。这儿也盛产木耳、蘑菇、灵芝和许多美味水果。勇敢的鄂温克、鄂伦春民族以猎为业,在这里过着原始生活。1883年,一个鄂伦春人在额木尔河支流(即今老沟河)发现许多金沙。消息传到俄国人那里,他们便偷偷越过黑龙江,在老金沟一带开始了掠夺式的开采。两年间,盗采黄金二十万九千余两。清政府发觉后,驱逐了俄国人。1889年,在离漠河五十多里的老金沟建立了采金厂,当年采金一万九千余两。清光绪十四年,派往漠河去缴收黄金、勘查矿情的官员和军队,从嫩江县墨尔根出发,沿着山间小路,穿越森林山岭,每天走六十华里便宿营,算做一站。他们共走了三十站才到漠河。如今从地图上可以看到这些用数字命名的驿站。当时,老金沟的黄金产量居全国首位,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地的一些农民纷纷奔向漠河,这里很快成为拥有六千多人的矿场了。工人用血汗和生命换来的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京城,慈禧太后见金眼开,封老金沟为“胭脂沟”。灿灿的黄金吸引着各种各样的人,商业、手工业也逐渐兴盛起来。1917年,正式建立了漠河县。后来由于历史的变迁,老金沟采金厂走向衰亡,如今已是一片废墟。
解放后,国家对漠河一带的资源进行了全面勘查,这里的农牧业、商业、手工业、文教卫生事业迅速发展起来。1969年,国家投资修建了嫩漠公路,使漠河成为水陆交通较为方便的边陲名镇。现在,漠河公社七个生产大队,共有二千零七十多口人,耕地一万八千多亩,拥有联合收割机八台,拖拉机12台,胶轮车10辆、北京牌吉普车和载重汽车各一辆。田间和非田间作业80%实现了机械化。
漠河的无霜期不到九十天,夏天最高气温曾达到摄氏35度。社员们利用这有利时机,种植了韭菜、菠菜、黄瓜、茄子、辣椒等夏菜。秋季种植的大白菜、萝卜、土豆等越冬蔬菜,年年自给有余,并支援附近的林区工人。不少社员还在自家院内搭上小型塑料棚,生产的鲜菜能够吃到10月下旬。
农副业生产的发展,使社员的收入逐年增多。1980年农业虽然受了灾,但是社员们大搞副业生产,农村人口平均从集体得到的收入,仍然由1979年的316元提高到347元。目前,全公社在银行存款千元以上的有220户,农村人口平均存款219元。在党的三中全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这里的人们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本报通讯员 吴淑贤 本报记者 王德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