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加强综合平衡的理论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12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加强综合平衡的理论研究
最近在沈阳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问题讨论会,会上联系实际,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三十年来综合平衡工作的主要经验教训一、要始终坚持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不少同志认为,过去把高指标、留缺口誉为“积极平衡”,把实事求是、留有余地的平衡批判为“消极平衡”,这给经济发展造成许多恶果。
许多同志认为,除了“一五”时期和六十年代调整时期综合平衡工作比较好外,其他大部分时间里都不同程度地轻视甚至否定了综合平衡。大家一致认为,三十年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综合平衡比较好,经济发展就比较快,经济效果也比较高;反之,什么时候否定或轻视了综合平衡,经济发展就慢,甚至下降。因此,必须始终坚持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二、要有正确的综合平衡的指导思想
同志们认为,在综合平衡方面我们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比如,“一五”时期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坚持财政、信贷、物资三大平衡;计划框财政,财政也框计划;积累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基建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要有一定的数量界限;资金和物资的分配应先生活、后生产、再基建;基建规模与国家财力、物力是否相适应是经济稳定与否的界限,等等。六十年代初提出了国民经济计划的安排要以农轻重为序,“先抓吃穿用,注意农轻重”;先简单再生产,后扩大再生产;先生产,后基建;计划要留有余地,等等。最近又提出了我国有十亿人口,八亿农民,综合平衡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这些成功的经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综合平衡的理论。
不少同志指出,从五十年代的“大跃进”到1978年的“冒进”,在综合平衡的指导思想上,主要犯了“左”的错误。“左”的表现主要是高指标、高积累、低效率、低消费;重速度,轻比例;重基建,轻生产;重生产,轻生活;重生产,轻流通。此外,也有重部门平衡,轻地区平衡等错误。同志们认为,肃清“左”的错误,端正综合平衡的指导思想,是搞好综合平衡的前提条件。
三、要正确解决综合平衡的出发点
综合平衡从何处入手?大体有这样几种作法或看法:一是“一五”时期以156项为中心、以重工业为重点进行综合平衡,在当时条件下,虽有缺点,但没有出大毛病。二是制订“二五”计划时,从研究国民收入增长的可能、统筹安排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入手进行综合平衡,这是比较切实稳妥的办法,可惜被“大跃进”冲掉了。三是以农轻重为序进行综合平衡,这是六十年代调整时期的做法,取得了好效果。四是以若干种重工业产品为中心,特别是“以钢为纲”安排计划,这是“二五”前三年,“三五”、“四五”、“五五”的做法,不利于综合平衡,产生严重后果。五是从最终产品或从满足人民消费需要出发来搞综合平衡。六是从国民经济核算开始,以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计划为先导,用它来统驭全局,进行综合平衡。后两种是近年来学术界提出的值得探索的办法。目前采用哪种办法更好,或结合使用,尚需研究。
四、要有科学的稳定的中长期计划
许多同志指出,多年来我们没有一个统一的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中长期计划,使年度计划失去控制,难以搞好综合平衡。调整是当前迫切的问题,但不能没有远见,长期规划的工作还要抓紧。
五、要提高综合平衡工作的科学水平
不少同志谈到,现在综合平衡工作的方法多是沿用五十年代的,急需改革。要完善计划指标体系,加强统计工作,重视经济预测,开展对投入产出法、经济数学模型法、纲要目标法和最终产品目标法的研究与试验。
如何以调整为中心搞好综合平衡
一、充分认识这次调整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许多同志认为,这次调整是在总结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它不仅能解决多年来存在的严重比例失调,消除潜在的危险,而且能使我们的经济彻底从“左”的思想桎梏下解放出来,转移到综合平衡、健康发展的轨道上,走出一条新路子。
不少同志谈到,这次调整和六十年代的调整相比有很大不同。这次调整的有利条件是:中央决心大,比较明确地解决了“左”的根源;物质基础较强,人民生活有所改善,整个生产向前发展;体制改革带来了新的活力。当然也应当看到,这次调整有更复杂的一面:上一次比例失调是“急性病”,这次比例失调持续时间长,又是总体的全面失调,患的是“综合症”和
“并发症”;上次是在饿肚子情况下调整的,人人感受深刻,这次是在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的情况下调整的,人们对潜在危险不易觉察,认识不易很快统一;上次调整下的“小的”多,损失小,较容易,这次调整下的是“大的”,损失大,困难多;上次基建投资容易压,这次由于资金渠道多,不易控制;上次调整能源生产在上升,这次能源生产在徘徊;上次动员了二千万职工回农村,这次却要安排新的就业。所有这些都表明,这次调整更艰巨、更复杂。
二、怎样进行调整?
有些同志指出,当前的问题是“基建挤财政,财政挤银行,银行发票子”,造成财政赤字和物价上涨。因此,调整的关键是压缩基建投资。另一些同志认为,当前的问题是五个控制不住,即基建投资、消费、财政赤字、货币发行量和物价控制不住,前两个是基本的,后三个是派生的,问题的症结是投资和消费的总需求膨胀。因此,必须抑制需求,仅提压缩基建是不够的,也要坚决控制消费(主要是滥发奖金和福利补贴)。
在产业结构方面,这次调整应抓什么?一种意见认为,农业是关键,农业搞好了,大局就解决了。另一种意见认为,主要是轻工业,要消灭赤字,平抑物价,只有轻工业上去了,问题才能解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要全面分析社会生产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先后衔接性,从中找出关键性的薄弱环节,从这种见地出发,除了农业、轻工业外,重工业中的能源、建材等部门,也是突出的薄弱环节,都要尽力抓上去。
对物价要不要调整,讨论较多,意见也不一致。有的同志坚持调整期间物价不能动,否则就会引起经济紊乱。也有的同志认为,价格不合理是比例失调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当调整价格,但幅度不宜过大。
三、如何处理调整与改革的关系?
一些同志认为,调整是关键、是核心,只有调整好了,有了回旋余地,才能改革。也有的同志认为,比例失调主要是体制造成的,越是比例失调,越要改革体制。多数同志认为,从长远看,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体制进行重大的改革,但在现阶段,改革要服从调整,有利于调整的改革要积极进行,影响调整的改革要暂缓进行。
多数同志仍然坚持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提法。也有的同志说,只能有一种调节,不能有两种调节,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提法不妥。我们应该实行有计划地利用市场调节,或者说,在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还有的同志认为,过去计划统得过死固然不对,但现在过分强调市场调节,把计划调节说得一无是处,好象什么问题都出在计划上,那也不对。把计划工作上的失误归咎于计划经济,指望从市场调节中找出路,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怎样正确理解发挥地区优势和全国综合平衡的关系?
一、怎样理解和发挥地区经济优势?
有的同志认为,地区优势不是属于地区的概念,而是属于全国的概念。一个地区的优势究竟是什么,只有把它放在国民经济的全局中,才能够看得清楚。例如,河南烟叶好,上海烟厂好,河南加上海才是真正的优势,二者分离开,不是真正的优势。还有的同志认为,所谓优势,是指本地区在整个国民经济各方面的优越条件,并能把这些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合理利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有的同志指出,比较成本是衡量和判断地区优势的准绳。
许多同志认为,发挥优势的方针是正确的。有的同志说,对这一正确方针作出科学的解释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二、怎样搞好地区平衡
许多同志认为,全国平衡指导和制约地区平衡,但不能代替地区平衡,地区平衡是全国平衡的基础。也有的同志认为,地区经济中一些主要比例关系要服从全国的统一安排,一个地区不存在经济结构或农轻重的体系问题,因而没有必要和可能搞地区平衡。
有些同志指出,地区平衡与全国平衡相比,有不少特点:一是由于物资的调出调入和商品交换,地区不应自成体系、自给自足;二是地区平衡要考虑财政的上缴和下拨会使本地区国民收入生产额与使用额不一致;三是地区平衡既要重视在地区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也要组织好地区内部的横向经济联系;四是地区平衡要包括更加广泛的社会经济内容和人民生活的各项具体事情。
为了搞好地区平衡,不少同志建议,国家要给各地区规定明确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要给各地区规定一个财政上交、留用和商品调入调出的合理指标;要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扩大地方进行平衡的自主权;国家下达的各项指标,要实事求是,留有余地。 杨圣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