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甘洒热血在疆场”——回忆张友清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13
第5版()
专栏:

“甘洒热血在疆场”
——回忆张友清同志
刘澜涛 杨献珍 周仲英 王鹤峰
三十八年前,中共山西工委书记、中央北方局秘书长张友清同志为党、为人民壮烈牺牲了。友清同志牺牲后,留下了一张照片,照片的旁边有一行刚劲的毛笔字:“甘洒热血在疆场”。看着他的照片和誓言,也就看到了他的耿耿红心、浩然正气!
三十八年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当中,林彪、“四人帮”把友清同志打成“叛徒”,挖掉了他安息的坟墓以后,我们更加深深怀念这位忠诚的、坚强的、英勇的、足智多谋的优秀共产党员。
张友清同志是陕西省神木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21岁。
大革命时期,友清同志从北平中国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组织农民协会、商人协会和学生会,领导群众开展反封建斗争。当时,陕北的青年受其影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者甚多。之后,友清同志到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7年5月,夏斗寅叛变革命,进袭武昌,友清同志参加了讨夏之役。讨夏归来,党派友清和一批同志先后到高桂滋、杨虎城部队开展政治工作,任杨部队政治部民运部长,并参加该部中我党的领导工作。不久,杨虎城被蒋介石诱骗到南京软禁,部队被国民党改编,友清同志转移到地方,秘密地开展地方党的工作。
1928年,友清同志组织了杨虎城部队皖北暴动,失败后,回到北平,任北平市委书记。
1929年,友清同志在北平被捕,入狱年余。出狱后,任天津市委书记。在天津时间虽然不长,由于他工作深入细致,很快地掌握了当时进行叛党活动的分裂分子张慕陶、韩麟符等人的动向,及时向党员通报,教育大家提高警惕,同这些分裂分子作坚决的斗争。
1931年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以后,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统治,白区党的组织遭到了灾难性的破坏。同年2月至7月,友清同志和殷鉴、陈原道、赵镈、薄一波、刘澜涛、安子文、杨献珍、周仲英、刘亚雄等一大批同志先后被捕入狱。敌人对狱中的同志实行了国民党法西斯的“反省政策”,同志们在肉体上受到了野蛮摧残,精神上受到残酷折磨。但是,在狱中党支部的领导下,大家面对敌人的淫威,大义凛然,坚贞不屈,针锋相对地同敌人的“反省政策”进行斗争。
当时,友清同志就是狱中党支部的支部委员。他身体不好,又带着沉重的铁镣,在经过敌人多次摧残折磨之后,体质一天坏似一天。然而,友清同志意志坚强,他接受了第一次被捕的教训,那时没有法庭上应付敌人的经验,说了一些错话,旋即纠正了。他以自己的体会,经常对青年同志们进行革命气节的教育,要大家不讲不利于党的话,不供出党的组织和同志,不做可耻的叛徒。他根据支委会的决议,反复地在同志们中间阐述“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的道理,使大家懂得,凭一股勇气和敌人拚死,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在漫长的牢狱岁月里,经受各种考验和磨练,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崇高革命气节和坚韧不拔的斗争意志,则是难能可贵的。友清同志在狱中的这些思想和言论,表现了身陷囹圄的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境界,鼓舞着同志们反对敌人“反省政策”的革命斗志。
为了进一步提高狱中党员和群众的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彻底粉碎敌人的“反省政策”,党支部提出:不仅要把监狱变成对敌斗争的战场,而且要把监狱变成我们学习马列主义的党校。为此,支部决定,要进行一次绝食斗争,迫使敌人改善狱中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提出了六条要求:第一,政治犯一律下镣;第二,改善伙食,每天一米一面,每餐一菜一汤;第三,打开监房门,犯人可以在各监房自由走动;第四,延长放风时间,每日三次放风,每次一小时;第五,订四份报纸,从外面买进书刊来学习;第六,牢房生火取暖。
支部看到友清同志的身体太弱,怕他绝食后危及生命,决定不让他参加绝食斗争。可是,友清同志硬是和同志们一道,把牢房里的食物、食具扔了出去,投入了以顽强革命意志压倒敌人反动气焰的战斗。
绝食斗争的第四天,体弱的同志生病了,带病的同志病情加重了。友清同志的情况更加严重,他已经不能说话了。第五天、第六天,友清同志的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死亡时刻在威胁着他。但是,这位全心全意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自己生命的共产党员,怀着必胜的信心,用巨大的毅力同疾病和饥饿作斗争。
绝食斗争到了第七天,敌人惊慌了,国民党当局派专人匆忙赶来监狱,要求和我们谈判,答应了我们的要求,取得了绝食斗争的胜利。
当时,何应钦和国民党宪兵第三团,对在狱的政治犯施行的“反省政策”,是一种威胁利诱的反动政策,要求在押犯人一律履行。但是,狱中的同志,坚决反对“反省政策”,按照党支部的决定,同敌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敌人“反省政策”遭到了破产。于是,敌人恼羞成怒,悍然判处殷鉴、薄一波、安子文、刘澜涛、杨献珍、张友清等十二位同志死刑,并且给加上重镣,不许放风,严加防范,等待执行。友清同志和被判处死刑的其他同志,义无反顾,决心从容就义,纷纷向党组织表示:“无数革命先烈在我们的前头英勇牺牲了,我们也绝不玷污党和先烈的荣誉,坚决同敌人斗争到底!”同时,将牺牲后狱中党组织的干部配备和狱中斗争的方针作了完善的安排。后来,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同日本签订“何梅协定”,华北的局势发生了急速的变化,国民党宪兵第三团仓惶撤走,死刑未能执行,友清和其他同志才幸免于难。
1936年秋,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友清同志出狱后,到山西担任工委书记。当时,日本侵略军已经越过山海关,平津受到严重威胁,华北岌岌可危,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面对着这样一种形势,友清同志遵照党的指示,毅然奔赴太原,在北方局的领导下,有力地配合做公开工作的薄一波等同志,在山西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党的组织,建立抗日根据地。
那时候,山西的党组织由于长期受到“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危害,基本上瓦解了。所以,友清同志面临的任务是相当艰巨和繁重的。
他总是忘我地、呕心沥血地进行工作。友清同志的身体又瘦又弱,且常生病。两条腿因为长期坐监狱、带铁镣,行走又相当困难。但是,为了尽快肃清“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为了在山西发展党的组织,为了领导群众把山西建设成为抗日根据地,为了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友清同志常常是通宵达旦地工作。同志们为他的身体担心,劝他注意休息。友清同志则非常乐观地说:“不要紧,我的身体就是这样,练出来了。”
他具有相当高的马列主义水平,看问题尖锐明确,写文章简练有力,在工作和斗争中能够坚持原则,讲究斗争策略,实事求是。处理纷纭繁杂的事务,从容不迫,有条不紊。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干部,他总是满怀深情地关心、爱护、体贴。干部有困难的时候,他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克服困难。干部犯了错误的时候,他又善于说服教育,使人心悦诚服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同他一块工作过的同志,对此都有深切体会。同志们感到,和友清同志相处,亲切融洽。他住的那间小屋子,每到工作之余,经常挤满了许多同志,大家在一起说笑谈心,亲密无间。他每到一个村子,很快就和当地群众建立起密切的关系,与房东相处得象一家人,老百姓都亲切地叫他“老张”。
他光明正大,肝胆照人。工作中发生了分歧,他总是顾全大局,虚心地倾听别人的意见。出现了错误,他又勇于承担责任,公开作自我批评,并且诚恳地请同志们帮助他克服弱点和缺点。
友清同志在山西工委工作期间,和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山西新军配合得很好,工作是出色的。在党中央北方局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共山西工委和做公开工作的山西工作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山西的统一战线工作,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以及山西党组织的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全省105个县,县县建立了党的组织,县县有我们党领导的游击队在战斗,而且,有70个县的县长是共产党员。我们有了群众基础,有了政权,有了新军,有了根据地,形成了一支抗日救国的强大力量。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活动分子会议上的报告提纲中指出:“山西的群众斗争发展了,党的组织在许多地方也发展了。”
1939年3月,阎锡山召开秋林会议,部署反共。党派张友清同志住到秋林八路军办事处,指挥参加会议的同志和阎锡山进行斗争。阎锡山的这次会议开了三个月,我们摸着了他的底,确定了这样的方针:对阎锡山的反共措施,我们表明反对,但是,不采取决裂的态度,而是在实际工作中,完全按照我们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办事。这样,使阎锡山的反共阴谋没有得逞。在同他的联合和斗争中,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得到了党中央的肯定。
1939年秋,党调友清同志到北方局担任统战部长。这时候,蒋介石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形势急剧逆转。在这种情况下,友清同志坚定地执行我们党对国民党的统战工作方针,明确告诉在国民党部队里做秘密工作的同志:要隐蔽,积蓄力量;又要积极发展党的组织。结果,在粉碎第一次反共高潮的最后一次战斗中,国民党新五军(军长孙殿英)采取了中立的立场。之后,孙部一个团投奔八路军,副军长邢肇棠担任了我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副议长。所有这些,都是张友清同志和其他有关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
1942年春,友清同志担任北方局秘书长和八路军前方总部秘书长。这时,敌后斗争越来越艰苦。五月,在敌人的大“扫荡”中,我北方局机关被包围。那时候,友清同志的身体更坏了,两条腿走路更艰难了。在突围的过程中,友清同志发现身边的一个女同志很吃力地奔跑,便将自己的马给了她,叫她赶快冲出重围,而友清同志自己,却落入了敌人的魔掌。
友清同志被关进太原的集中营后,受尽了敌人的摧残和折磨。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在不停地鼓励身边的同志“要坚持斗争,要活下去,迎接胜利的到来”。
1942年7月7日清晨,我们的友清同志还在对身边的同志们说:“坚持,坚持,坚……,。”第三个坚持没说完,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永远离开了我们。
林彪、“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的需要,就连早已牺牲的友清同志也不放过,也要把他打成“叛徒”,也要捣毁坟墓,弃尸扬灰。甚至对友清夫妇被捕在狱中生育、后来在延安长大的孩子,也不能幸免,极尽其迫害和折磨之能事。但是,历史并不是由林彪、“四人帮”写的;友清同志那坚贞不屈,英勇斗争,久经考验,壮烈牺牲的光辉形象,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将永远铭记人民的心中?
现在我们纪念友清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当年那种为克服“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而奋发工作的精神,努力消除林彪、“四人帮”给我们造成的灾难,尽快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强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