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要做公仆不做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13
第8版()
专栏:

要做公仆不做官
全瑞山
最近,重读朱德同志在1946年12月1日他六十岁生日时和董必武同志原韵的第二首诗,很有感触。
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耕者有田风俗美,人民专政地天宽。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
短短八句,朴实无华,感情真切,热情饱满,寓理深刻。它歌颂了革命老一辈南征北战,跃马扶鞍,赢来了陕北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活的丰功伟绩,描写了陕北根据地进行土改、建立民主政权得来丰硕果实的蓬勃局面,赞扬了我党在已经取得政权的陕北地区,广大干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同群众鱼水深情,紧密团结的关系而带来的新气象。时光虽然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但今天重读这一华章,仍觉亲切感人。它是一曲“延安作风”的颂歌。
回首往事,记忆犹新。那时尽管斗争很残酷,环境很艰苦,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却在不断地发扬光大,党的干部和群众,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吃的是一锅饭,点的是一灯油”,干部为房东担水扫院、打柴磨面,情深意厚,亲如一家,到处都是“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动人景象。如果在那个时候,我们党没有一个好的党风,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也是不可能的。
解放后,我们党成了执政党,“公仆”的观念在有些党员的头脑里渐渐淡漠了。十年浩劫,党规党法更被糟踏得残缺不全,党风党纪被破坏得不成样子。粉碎“四人帮”后,党中央立即把端正党风作为一件拨乱反正的大事来抓,制定、公布了《准则》,使党风有了相当大的改进,但同延安时期相比,差距还很大。到如今,仍有不少同志对《准则》置若罔闻,把党的宗旨抛到了一边,他们不是做人民的公仆,而是当官做老爷。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其后果就不堪设想。党中央领导同志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这是值得我们的同志认真警惕的。
要当公仆,不要做官,这句话谁都会说,真要身体力行,却也并非易事。不过,说难也不难,时时想到自己是人民的子女,而且真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那么,官气就会消除。一个具体行动,远比一万句空话更能得人心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