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少年须有朝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13
第8版()
专栏:读书随笔

少年须有朝气
湘文
“修身”、“奋斗”、“朝气”等几段笔记,出自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习期间的一本读书笔记《讲堂录》。“少年须有朝气”——就是青年毛泽东当时在学习和斗争生活中的一句格言。
勤奋学习,独立思考,是青年毛泽东当时一个突出特点,而其中最可贵的是他那种只争朝夕,善于珍惜和安排时间的学习方法。他最恨懒惰,称其为“万恶之渊薮”、“生之坟墓”,并立志“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因此,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到操场跑步,到水井旁进行冷水浴。至学校吹起床号时,他早已在自修室里学习了。课余时间他不是去图书馆借书,就是上阅报室看报,有时也喜欢单独或与朋友到后山读书。晚餐后,他常邀同学沿铁路边散步,边交谈学习心得;待至晚上自习散后,他还要在饮茶室、走廊等处的路灯下继续学习一段时间。就是在星期天,他不是上旧书摊用为数不多的钱买书,就是和同学到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等老师家登门求教,或者去“船山学社”听外地名流学者讲课。每逢寒暑假也很少回家,常常邀几个同学寄居在老师家里或岳麓山下半学斋等处自学。他常向同学们说:“万里之程,一步所积;千尺之帛,一丝所积。差一步不能谓之万里,差一丝不能谓之千尺。”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还主张既要读有字书,还要读无字书,把学校生活与整个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当时,他曾积极参加反对袁世凯卖国称帝的斗争,又热切地关注和参与那场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如饥似渴地阅读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还利用各种机会了解和接触工农群众,如多次游历城乡,创办工人夜校等。特别是1917年暑假,他与一同学结伴以游学方式,历时一个月,行程九百多华里,到了湖南五县,耳闻目睹了当时社会制度的腐败黑暗和工农生活的疾苦与要求,从而感到工农是“社会之中坚”,决意要寻找革命的“大本大源”。在此同时,他还热心于体格锻炼,主张德智体三育并重,“心力”和“体力”全面发展,经常进行冷水浴、游泳、爬山、野游、露宿等各种体育活动,既活跃了生活,又锻炼了体力和意志,为以后长期而艰巨的革命活动作了准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