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在陕北的岁月里——访老红军战士、警卫英雄贺福祥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16
第4版()
专栏:访问记

在陕北的岁月里
——访老红军战士、警卫英雄贺福祥同志
新年伊始的一个寒峭的早晨,我们走访了老红军战士、北京橡胶工业公司顾问贺福祥同志。贺老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虽年近七旬,但精神矍铄,步履稳健。当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他操着浓重的陕北口音告诉我们,最近不少机关、企业、学校约请他去讲传统。他谦虚地笑了笑说:“谈谈别人可以,自己嘛,没有什么值得谈的。”
贺福祥同志1933年参加刘志丹部队,当了红军。1935年调到中央警卫连,担负保卫党中央、毛主席的警卫工作。在那战斗岁月里,他英勇对敌,不怕牺牲,立下许多战功。解放初期,他荣获特级保卫模范、一级战斗英雄称号。1958年,贺福祥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至今,北京卫戍区部队新兵入伍的第一课就是讲传统,讲警卫英雄贺福祥的英雄事迹。
贺老被思绪带到了延安岁月。他说:“在毛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等中央领导身边担负警卫工作,受到的教育,我这一辈子都忘不了。那时经常打仗,延安的生活非常艰苦。为了打败日寇,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使祖国早日走向光明,毛主席、周副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和群众同甘共苦,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贺老说,毛主席在延安时吃的、住的、穿的非常俭朴。他住的窑洞,只有一张普通的办公桌,几只木箱子装文件、书籍,还有几条旧凳子。毛主席的床铺,是几块木板拼搭而成的。就在这样的陋室里,毛主席思虑着祖国的解放事业,写下了许多重要著作。他爱吃辣椒,常常是几个辣椒放点盐腌腌,或者拿几个辣椒放在炉子上烤一烤,就算一个菜。
1942年,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解决部队的吃穿问题。警卫战士自己动手用粗毛线编织了一些帽子,这种羊毛帽子虽然戴在头上有点扎人,但比较暖和。一天,贺福祥同志戴着粗羊毛帽子为毛主席站岗。毛主席见了,赞不绝口,并向警卫班要了一顶。一个晚上,毛主席要戴帽子外出开会,公务员嫌带着这种帽子“土气”,就推说找不着,要给毛主席换别的帽子。毛主席有点生气地说:你们看不好,我就觉得蛮好,这是我们警卫战士自己织的,比什么样的帽子都好。公务员不得已,只得把粗羊毛帽找出来,毛主席才高高兴兴地戴着帽子开会去了。
毛主席的衣服破了,也是补了又补,不肯扔掉。一次,一位同志发现毛主席的一双袜子破的实在不能再补了,就悄悄地去领了一双新线袜。毛主席知道后,温和地对这位同志说:袜子破了可以补补再穿。我们不是“四大家族”,又不是资本家,是为工农劳苦大众干革命的,穿破点怕什么?说得这位同志很受感动。
在大生产运动中,毛主席、周副主席、朱总司令等中央领导人都在自己窑洞前面的山坡上按规定分了地,按规定上交公粮。中央首长尽管工作忙,也带头下地干庄稼活,抬粪、施肥。看到首长们也参加劳动,警卫班的同志坐不住了,主动帮着干。毛主席等中央首长不高兴地说:这是算你们的,还是算我们的?你们能劳动,我们也有两只手嘛!
1947年,沙家店战斗结束后,当地老百姓知道毛主席、周副主席就在这一带,给我们送来一些小米。毛主席、周副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都舍不得吃,要我们送给伤病员。当时,我们吃的主要是难吃的黑豆。一次,我们警卫战士正在用餐时,周恩来副主席走过来,从腰间解下一个小碗,自己盛了满满一碗黑豆,津津有味地咀嚼起来,一边吃,一边高兴地给我们讲黑豆的营养价值,说得我们大家吃起来也觉得香喷喷的了。
讲到这里,贺老呷了一口茶,接着又说:“尽管那时生活艰苦,但是,毛主席、周副主席经常用革命道理、社会主义理想教诲我们,使我们对革命事业充满了胜利的信心。”
西安事变后,一次周恩来同志前往西安谈判,贺福祥和一些警卫战士执行护送任务。他们和周恩来同志一起坐卡车从延安出发,在途中的劳山地区突然遭到国民党土匪的袭击。为保卫周副主席,贺福祥和他的战友们英勇战斗,伤亡了十多个同志。目睹自己亲密的战友倒在血泊中,贺福祥同志悲痛已极。在护送周副主席返回延安途中,贺福祥同志止不住哭泣,觉得对不起战友。周恩来副主席此时的心情虽然也非常沉痛,但还一再地安慰贺福祥同志:革命战士在困难的时候要流汗,不要流泪,流泪不解决问题。并说:干革命就得有牺牲,战争时期流血不可避免,不流血,就谈不上“你死我活”嘛!周副主席并问贺福祥同志:“陕北人的习惯,死了人买什么棺木安葬最好?”贺福祥同志止住了哭泣,说:“最好是柏木棺材。”周副主席沉痛地嘱咐大家:回去以后要买最好的棺木掩埋牺牲的同志。无论干部战士,他们都是为革命献出生命的,都买一样的棺材,享受一样的待遇,都要举行追悼会,寄托我们的哀思。今后革命胜利了,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1936年冬天,警卫班的战士们在党的生活会上围绕着“什么叫革命到底”进行讨论。大家争论得很热烈,但意见始终统一不起来。一个下雪天的晚上,贺福祥同志到毛主席窑洞前站岗。夜深了,毛主席工作之余出来散步,贺福祥就趁机请教毛主席,并把讨论的情况向毛主席作了汇报。毛主席听完后很感兴趣,微笑着反问贺福祥的看法。贺福祥同志回答说:“从一个人来说,‘革命到底’无非是活着干,死了算,流尽最后一滴血;从整个党来说,就是要把反动派打倒,让穷人全都过上好日子。不过,我不一定能赶上这一天,说不定我那一天就‘报销’了呢。”毛主席听了后不禁哈哈大笑起来,然后温和地对贺福祥说:“小贺,可不能悲观罗!”接着,毛主席一边打着手势,一边侃侃而谈,他从我们的革命目标,谈到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经历几个阶段。他要贺福祥转告同志们:一定要有信心,不要悲观。大家团结一致了,就能推翻反动统治,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听了主席的一番话,贺福祥同志心里亮堂了,对革命胜利更加充满了信心……
和贺老握手道别后,我们不禁想了很多:在战争岁月,在延安时期,尽管条件如此艰苦,环境如此严酷,我们的党,我们的革命前辈,并没有动摇胜利的信心,而是始终憧憬着社会主义的未来,并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战斗不息。今天,他们的愿望变成了现实,社会主义正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胜利地前进。抚今追昔,对于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社会主义,难道不更值得我们珍惜么?
本报记者 王谨
本报通讯员 支崇华(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