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财政信贷统一平衡中的一个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17
第5版()
专栏:

财政信贷统一平衡中的一个问题
黄菊波
动用银行信贷资金来分担财政困难,从根本上说,不是一条出路。银行在信贷资金确有来源的情况下,可以发放一定额度的中短期贷款,支持老企业挖潜改造。有些时候,银行资金表现充裕,是由于财政分配出去的一部分资金买不到适用物资存入银行,或居民手中的一部分钱因市场商品供应不足存入银行,这实际上是信用膨胀,是一种虚假的充裕。在这种情况下,动用信贷资金弥补财政赤字,危害很大。
有的同志认为财政有困难,可以由银行来分担,主张把原来由财政拨款的流动资金和一部分挖革改资金改由银行贷款去解决,财政发生赤字用向银行透支办法来弥补。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用银行信贷资金来弥补财政赤字是不是一条出路。
当财政发生一时性的困难,而信贷资金确有富裕,可以通过统一平衡,收回一部分银行信贷资金,或者向银行透支来进行弥补,在财政经济情况好转后归还银行。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就不能再用这笔资金发放贷款,而应紧缩银根,保证信贷收支平衡。用这种办法弥补财政亏空,是特殊情况下的一种权宜措施,并且数量也是有限的。
银行信贷基金是国民经济各部门流动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从历史上看,银行贷款光靠吸收企业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农村人民公社存款和居民储蓄等短期信用,是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流动资金的需要的。这个不足部分就是银行信贷资金的来源与运用之间的差额,要由财政拨付信贷基金来给与保证,使之实现信贷资金的平衡。我们过去每年根据生产、流通的扩大,都要增拨一部分流动资金和信贷基金。现在,我们不仅要减少、甚至不再拨付流动资金和信贷基金,还把一部分财政拨款转由银行负担,并向银行透支大量款项来弥补财政赤字,实质是抽回信贷基金来弥补财政,显然银行是无力承担的。可见,用银行资金来弥补财政赤字,从根本上说,不是一条出路,决不能不切实际地把希望寄托在用银行信贷资金来弥补财政赤字上。
应当指出,实行财政、信贷统一平衡的中心问题,就是生产和流通扩大所需要的流动资金和基本建设投资的合理安排问题。在这一方面,我们也发生过分配失误。这种失误主要表现为预算内增拨流动资金(包括增拨企业自有资金和银行信贷基金)不足。这种失误通常是由于基本建设规模过大,被迫削减流动资金拨款,使生产和流通扩大所必不可少的流动资金得不到保证,实质上也是国力与建设失平的一种表现。“一五”时期,预算内基本建设拨款和流动资金拨款之间的比例是100∶25(即基本建设支出100元,流动资金支出为25元),其中,1956年则为100∶7.7,两者之间的合理比例被破坏了,造成了流动资金供应不足,物资供应紧张。1958——1960年,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与流动资金的拨款比例为100∶10.6;1961——1965年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压缩基本建设投资,使两者之间的比例调整为100∶ 30。十年动乱期间,再次破坏了这一正常比例,又下降为100∶13.6。上述几个时期,基本建设投资与流动资金拨款之间比例关系的变动趋势,同我国经济建设几经曲折在时序上是一致的。这不是偶然的巧合,它反映了基本建设投资同流动资金拨款的比例关系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存在着内在联系,它证明了财政与信贷必须实行统一平衡,财政必须保证银行信贷基金有可靠的来源。这些历史数据再一次证明,那种认为可以大量抽掉银行信贷资金来弥补财政赤字的主张,是没有根据的。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进行分析。银行信贷资金大部分是短期信用,具有周转使用的特点,是生产、流通中周转物资的货币反映。用银行信贷资金来弥补财政赤字,实质上是抽掉生产、流通中的周转性物资来用于基本建设和其它财政性开支。这里,不难看出,多少银行信贷资金可以用来弥补财政赤字,是受到生产、流通中可能腾出的周转性物资这一数量制约的,也就是受到加速流动资金周转的可能性所制约的。超过了这一可能性,挪用生产、流通领域中的周转物资来搞基本建设和其它财政性开支,势必使建设规模超过国力,引起比例失调。
在财政发生巨额赤字的情况下,为什么有些同志产生银行资金充裕的错觉,而认为可以用银行资金来弥补财政赤字和发放基本建设贷款呢?这是由于他们对于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信用膨胀现象,缺乏应有的认识。
什么是信用膨胀呢?就是贷款的投放超过了生产和商品销售的增长,发放了一部分没有物资保证的贷款。
信用膨胀是怎样产生的?一条是财政分配出去的资金买不到适用物资就存入银行,变成了信贷资金来源;一条是居民的购买力因市场商品供应不足,有的存入银行,有的变成了手持货币。从这两条看,银行集中起来的信用资金的增加,有一部分并不是正常的存款增加,它所代表的物资是不适销的积压物资,甚至不代表物资。银行把这笔资金发放出去,这笔资金又去冲击市场,抢购适用物资;有些资金花不出去,又派生出新的存款。如此循环往复,形成和加剧了信用膨胀。
从财政资金分配看,因为生产结构比例失调,财政收入中有一部分不代表符合需要的物资,甚至有一部分是无用的物资,没有价值的物资。财政集中的这一部分虚假收入是怎样形成的呢?一部分生产企业生产的物资质量低劣,规格品种不符合要求,甚至根本没有使用价值。商业部门和物资部门执行统购包销制度,或者为了维持这些企业的生产,不得不进行收购,而由银行向商业部门和物资部门提供这笔收购资金的贷款。商业部门用这笔资金收购工业部门的物资,工业部门又用这笔资金上交税利,财政再把这笔虚假的收入分配出去,因为这笔收入没有适销物资保证,由此使银行增加的存款再发放出去,这就引起了信用膨胀。信用膨胀形成财政虚假收入,并掩盖了财政收支虚假平衡;财政虚收实支,又加剧了信用膨胀。这种信用膨胀往往使人误以为银行资金充裕,误以为可以继续扩大基建规模。有些同志正是由于不了解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信用膨胀,不了解信用膨胀的实质,因此,总觉得可以用银行资金来多搞一些基本建设,来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其实,这是一种不自觉地采用信用胀膨的政策来扩大建设规模,加剧国力与建设规模失平的做法。
在1958年到1960年的“三年大跃进”时期,就曾经出现过这样的问题。那时一度显得银行信贷资金很充裕,一些银行敲锣打鼓地把资金送到企业去,用膨胀了的信贷资金去支持扩大基本建设,去支持商业部门和物资部门大购大销,甚至连“指塘买鱼”、“指山买矿”都给予支持,后来处理遗留问题,发现银行信贷资金有一部分已经投入到基本建设中去而无法收回;有的被用来储藏了一些质量低劣甚至无用的物资,变成了呆帐而无法收回。最后,由财政核销的损失达几百亿元,消除了三年中累积起来的信用膨胀所造成的损失,也揭开了财政收入虚假的“谜”。十年动乱中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钢材和机电产品的大量积压所占用的资金,无疑也有银行信用膨胀所提供的资金来源。历史经验教训已经告诉我们,有时银行资金充裕只是一种假象,这种日子是不会长久的。从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的相互关系看,银行和财政是一条“连裆裤”,有时表现为这一支裤脚里比较满,那一支裤脚里比较空,而两支裤脚里的真正具有物资保证的资金总量是不变的,不能因为这支裤脚满,就想放手花钱,而不管那只裤脚空不空。由于财政分配过大,或者信用膨胀所造成的严重的经济损失,最终都必须由财政信贷的统一平衡来处理。
财政赤字同信用膨胀的关系更为显见。财政分配出去的没有物资保证的支出存入银行,银行又发放出去,由此形成信用膨胀。财政赤字用向银行透支的办法来进行弥补,又派生出新的没有物资保证的存款。银行再把这种存款发放出去,又会引起新的信用膨胀。这就是说,用信用膨胀来弥补财政赤字,财政赤字又加剧信用膨胀,最后逼着银行大量发行货币,造成通货膨胀。我们对于信用膨胀的这种性质和危害,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决不可以被信用膨胀所形成的银行资金虚假充裕所迷惑,而不自觉地采用信用膨胀的政策。在财政出现赤字的情况下,应当实行紧缩信用的政策。银行在信贷资金确有来源的情况下,可以发放一定额度的中短期贷款,以支持老企业挖潜改造。但是如果因为基建投资不足,而总是想从银行资金上打主意,不顾一切地扩大基本建设,无疑是火上加油,势必加剧国力与建设的失平,妨碍国民经济调整的顺利进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