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阅读
  • 0回复

农民希望看到反映自己生活的电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18
第4版()
专栏:

农民希望看到反映自己生活的电影
参加《电影创作》、《中国农民报》联合举行的座谈会的同志呼吁创作农村题材电影,更好地为八亿农民服务
据新华社北京2月17日电 在《电影创作》编辑部与《中国农民报》最近联合举行的关于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座谈会上,许多同志认为,现在农村题材的电影太少了,希望电影工作者进一步关心这一工作,更好地为八亿农民服务。
来自北京郊区县的二十多位农村工作同志和部分电影工作者以及报刊有关编辑参加了座谈会。
与会同志首先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变化很大,形势十分喜人。电影作为最有群众性的艺术宣传工具,应该把八亿农民作为主要宣传对象。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影片太少,应该更好地反映农村生活。有的同志说,现在电影反映农村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少”,真正反映农村生活的很少。二是“远”,反映八十年代农村生活的片子还没有。现在电影不仅所反映的生活离现实远,并且离今天农民的思想也远;三是“慢”,农村看片子太慢,有的片子在城市放了不少日子,才轮到农村。目前农村还有人供神、信佛,迷信活动还有市场。所以,特别渴望电影来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影片《花好月圆》《柳暗花明》的导演郭维谈到他在农村的亲身感受时说,我在长白山农村,和农民一起生活了几年,那里非常闭塞,看到的影片少得可怜,每次看电影还得跑几十里路,文化生活非常贫乏。我们干什么事,都要从八亿农民考虑,不这样,就要犯错误。以影片来说,也要从八亿农民考虑。
对于拍什么样的农村题材,与会同志也谈了些意见。他们认为,农村有好多题材可写。近两年来,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农村开始走向欣欣向荣、越来越富的道路。其中有许多故事,作家们把它写出来,制片厂拍成影片,广大农民是欢迎的。还有干部问题,也有许多动人的事实,可以考虑用电影艺术反映出来。
参加座谈会的同志热情欢迎电影工作者深入到农村去,了解农民的思想、生活和愿望,了解农村的历史和现实。有的同志说,赵树理生前有个愿望,他的作品能在集市的地摊上卖给农民看,甚至用几个鸡蛋就可以换一本书。这是很好的,中国应有更多这样的作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