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要象利用耕地一样利用水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19
第2版()
专栏:

要象利用耕地一样利用水面
“鱼米之乡”的湖北近年来吃鱼难。这儿有湖泊、水库、塘堰等可养殖水面约七百万亩。如果进一步调整渔业政策,充分利用现有水面,淡水鱼生产就能大幅度增长
近年来,“鱼米之乡”的湖北“吃鱼难”,这不能不是一件怪事。如1979年,全国平均每人占有鱼8.7斤,而湖北平均每人只有5.2斤。一些边远丘陵山区,常年尝不到鱼味。
“吃鱼难”的局面,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只要重视渔业,管理得法,完全可能在投资不多、时间不长的情况下,使淡水渔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湖北吃鱼难,原因很多。例如,只讲米,不讲鱼,一些地方大搞“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幅度减少。解放初期,全省拥有大小湖泊1,056个,水面一千二百多万亩,到1979年,只剩下湖泊三百多个,水面312万亩,减少74%以上。再如兴修水利不注意兼顾渔业。据不完全统计,解放以来,全省江河水系和沿江湖泊修建了堤防和各种排灌涵闸1,214座,没有考虑鱼类出入江湖的通道,使江湖隔绝,资源下降。更为甚者,有的还把群众性的养鱼事业当资本主义批,进而把渔业逼入困境,等等。
尽管全省湖泊水面大幅度减少,但是,解放后修建水库六千多座,又增加了养鱼水面二百多万亩。这样,全省除江河水面外,湖泊、水库、塘堰等可养殖水面约700万亩,占全国内陆淡水水域可利用面积的十分之一,仅次于安徽。有这么大的水面,进一步调整渔业政策,解决实际问题,湖北的渔业就大有希望。
大力发展群众性的养鱼事业。
黄冈地区比较重视集体渔业,把重点放在塘堰养鱼上。许多社队利用现有塘堰、水库,承包到组、到户、到人养鱼,渔业的恢复和发展就比较快。荆州地区土地比较宽阔,废沟废渠多,有利于家庭养鱼,社员利用小鱼塘,春天放鱼苗,冬季捞成鱼,自食一部分,卖掉一部分,既增加了社员收入,又活跃了城乡市场。省有关部门推广了户养鱼的经验,去年全省养鱼户增加到22万户。
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全省150万亩塘堰,如果都利用起来养鱼,单产达到300斤;八百多万农户,有养鱼条件的近半数,如果一户平均一分水面,亩产500斤。加起来就可产鱼五亿多斤,相当于前年全省鱼类总产量的二倍半。而要实现这个产量,并不是很困难的,只要办法跟上去,就能达到。比如,加强经营管理,实行联产责任制,包产到组、到户、到人,放手让集体和有条件的户养鱼;分期分批对现有塘堰进行改造,使之既利于灌溉又利于养鱼。改造一亩塘堰,国家或地方给以少量扶持,社员是乐意干的,这比新挖养鱼池省得多,收效也快得多。社队产鱼多了,商品鱼也会随之增多,国营渔场减轻就地销售的负担,上调成鱼就会迅速增加。
统筹兼顾,利用好大中型水面。
湖北省现在荒置着的水面,绝大部分是大湖泊和大水库等大水面。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部门之间或块块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只要加强领导,统筹兼顾,讲究科学,大水面就能迅速增产鱼类。
利用大水面,并不一定都需要大量投资。就湖泊来说,主要是要恢复江湖相通。大多数鱼类具有流水繁殖的习性,如果在水利建设和管理上注意兼顾渔业,保留鱼类洄游通道,适时“灌江纳苗”,即可引大量鱼苗和幼鱼入湖,省去投放鱼种所要的大量资金。
大水面往往跨县或地区,扯皮的事不少。但是,这个问题也不难解决。跨湘鄂两省的牛浪湖就是一例。湖北公安和湖南澧县,原来也为利用湖面养鱼扯过皮,全湖鱼的年产量下降到三万斤;后来两县互谅互让、共同协商、共同经营,鱼产量增加到四十多万斤。这说明,只要从大局出发,稍加管理,大水面产鱼量就会上升,大家都有利。
大水库和大湖泊的情况不尽相同,需要适当投资搞人工投放鱼种。有的水库本身无力经营的,还可采取联合经营的形式。
尽快把淡水渔业搞上去,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有的还需要时日;但最迫切的,是领导要把渔业摆在应有的位置上,在思想上充分重视起来。
本报记者 胡烈斌 田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