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苏联与印度洋和平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20
第7版()
专栏:

苏联与印度洋和平区
魏玉琴
2月8日,塔斯社以《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向不结盟国家祝贺》为题报道了贺信的内容。信里吹嘘“苏联和不结盟国家对当代根本问题所采取的立场是相同的或是接近的”,并且装模作样地说什么要“变印度洋为没有外国军事基地的和平区”,事情果真是这样的吗?
大家知道,1964年10月,在开罗举行的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早就提出变印度洋为和平区的建议。1971年12月,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了《关于印度洋作为和平区的宣言》,要求大国在印度洋停止军事升级,拆除一切基地、军事设施和核武器配置。还规定不得在印度洋对周围地区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独立使用威胁和武力。
苏联当局自称“主张变印度洋为和平区”,却对联大通过的《宣言》和多年来联大为实施《宣言》作出的有关决议,一再投弃权票,采取了与不结盟国家既不“相同”也不“接近”的立场。近几年,苏联迫于形势,改变腔调,口称“支持”印度洋作为和平区的主张。但是,在行动上,它却仍坚持同广大不结盟国家完全相反的立场,在印度洋大规模军事升级。
早在1969年,苏联就建立了印度洋分遣舰队。近年来,特别是伊美危机和苏联入侵阿富汗以来,这种军事升级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它除了派出核动力航空母舰“明斯克”号到印度洋,炫耀海上进攻能力之外,还在印度洋地区攫取了十多处海、空军事基地和一些机场、港口的使用权。现在,苏联常驻舰只已多达三十余艘。它在印度洋地区加紧军事部署,在印度洋西部,它把埃塞俄比亚和南也门作为进一步扩张的前进基地,力图控制红海口岸,卡住经波斯湾过苏伊士运河通往欧洲的石油等战略物资的运输线。在印度洋中部地区,它的十多万军队,不断在阿富汗强化军事占领,把阿富汗变成从陆路南下印度洋的前进基地,同红海基地相呼应,对海湾地区形成钳形包围,并对南亚国家造成强大的军事压力。在印度洋的东部地区,它利用金兰湾和岘港作为前进基地,派出海、空军频繁出没马六甲海峡、望加锡海峡、龙目海峡和附近水域,严重地威胁着印度洋通往太平洋的通道。这些行动使人们越来越看清了苏联以欧洲为重点,在远东屯兵,并加紧向南进击的战略态势。
今天,苏联在印度洋地区扩大势力范围,抢占战略要地,建立有效的军事基地网,控制海上交通要道,威胁西方石油等战略物资运输线,沟通三大洋海上通道,连接它在欧亚两洲的军事部署,从侧翼包抄欧洲,进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与历史上一直把南下印度洋作为主宰世界重要一环的俄国老沙皇的战略目标是一脉相承的。南下印度洋已成了苏联的既定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正当苏联十余万正规军占领阿富汗,几千名军事人员驻守着印度洋的其他地区,十多处沿岸地区和海岛建为苏联的海、空军基地、机场、港口,几十艘苏联舰船在印度洋耀武扬威的时候,勃列日涅夫于去年底抛出了一个所谓保证波斯湾和平与安全的建议,现在他又声言主张变印度洋为没有外国军事基地的和平区,这真令人啼笑皆非——人们记得,1973年联合国关于印度洋和平区问题文件中确定的几十个印度洋沿海国和内陆国中并没有苏联。对印度洋地区来说,苏联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外国”。要使印度洋真正成为和平区,苏联这个“外国”必须首先尊重这些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独立,拆除在这个地区的一切基地、机场、港口的军事设施,撤走自己占领阿富汗的正规军和驻在印度洋地区的其他军事人员和海、空军力量。勃列日涅夫光口头上说什么主张变印度洋为和平区,这对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究竟有何作用?(图片)
苏联加紧扩军备战。图为苏联坦克部队在演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