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有愧与无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20
第8版()
专栏:

有愧与无愧
谢逸
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在做同州刺史的时候,碰上天旱,民不聊生,他写了一首《旱灾自咎贻七县宰》诗,说老天爷为什么不降罪给我一个人,却使全州的百姓受害呢?坐看旱魃作恶,而自己束手无策,真是“上羞朝廷寄,下愧闾里民”呵!
在旧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和社会原因,对水旱灾害大抵是无法抗拒的。但不少地方官吏勾结强豪,乘机大捞一把,千方百计去敲吸饿莩仅有的骨髓,以养肥自己。而元稹呢,对苦难的百姓却能寄以同情,虽说旱灾并不是他一手造成,但作为一个州的长官,无法洒下甘霖,使濒于死亡的百姓得以复苏,他内心感到非常羞惭,那是可以理解的。
想百姓之所想,急人群之所急,关心人民疾苦,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来的道德规范,在今天更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比如说,我们一些工厂学校的住房现在仍然不足,有的职工是三代同室,有的结婚没有新房。由于国家经济困难,不可能一下子建起“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些单位的领导人住得比较宽裕,心中有愧,于是想方设法改建或调整,或是毅然决然地搬出自己的套间,宁愿自己暂时住房紧一点,而让出一部分房子给那些没有房子的人住进去。这样做,并不是什么生活小事,在道德品质方面说,这是一种高风亮节。
“余生幸无愧,可与君平道。”(苏轼)要做到无愧,必先有愧。一个人具备了有愧于己的情操,才可以做出无愧于人的好事。否则,自己高楼广厦,看着别人无处安身而无动于衷,又怎谈得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怎能做出无愧于我们伟大时代的好事来呢?元稹上羞下愧的风格,值得称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