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养蜂姑娘的“嫁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21
第2版()
专栏:

养蜂姑娘的“嫁妆”
河北省赵县西杨村公社南南冯大队女社员田彦格去年春节前出嫁时,既不收婆家的彩礼,也不收亲朋的钱物,只要求娘家陪送她一箱蜜蜂作为嫁妆。今年,田彦格这箱陪嫁的蜜蜂,已繁殖到六箱,给新家带来了甜蜜。
“宁要蜂一箱,不要彩礼和嫁妆”,这是田彦格早已打定的主意。赵县是有名的梨果之乡,蜜源广,有不少靠养蜂致富的家庭。田彦格的妈妈、共产党员孙桂花就是一个出色的养蜂能手。“文革”前,孙桂花家除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外,每年养蜂十几箱,一直过着蜜一般的日子。“文革”中,割资本主义尾巴,她家的蜂也被捅散了窝。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几箱转移到亲友家的蜜蜂才搬回了家。经过精心饲养,到1979年繁殖到31箱,当年收入三千多元。
田彦格不仅从妈妈那里学到了一手熟练的养蜂技能,而且也养成了象蜜蜂一样勤劳的性格。加上她思想好,长得俊,村上不少小伙子都很喜欢她,但又都没有勇气向她家求婚。田彦格心里明白,这是他们受了当前社会上男女结亲时要彩礼,办嫁妆,摆筵席的不正之风的影响。经过十年浩劫,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旧风陋俗有所回升,“要娶媳妇先盖房,要嫁闺女先办妆,娶媳聘女两头伤,抱上娃娃还不清帐”。这种情况,使许多男青年盼媳妇又怕结婚,以至对那些贤良无邪的姑娘们也产生了偏见。有些小伙子对田彦格的确是这样看的。然而,当他们摸准了这个姑娘真正的心思时,她已经和本村家庭条件较差的杨纪千定婚了。杨纪千家的人担心这只尚未登枝的金凤凰飞掉了,赶忙买了四件好衣服,凑了一百元钱送到田家。田彦格一见就火了:“你家纪千是人,俺田彦格也不是拿钱能买的物件,收回去,要不这桩事就算吹了。”孙桂花见女儿义正辞严地退了彩礼,心里乐开了花,高兴地对女儿说:“有骨气,象娘的闺女,你不要婆家的彩礼,娘家也不亏待你!”田彦格嫣然一笑,没作回答。孙桂花见女儿不搭腔,着急地说:“你是妈的老闺女,要金要银,你说话呀!”田彦格笑嘻嘻地说:“妈,给俺一箱蜂吧,别的东西俺都不稀罕!”孙桂花被女儿提出的这件“嫁妆”惊住了,半晌没说话。田彦格赶忙解释说:“‘文化革命’前那会儿,不是有许多姑娘响应党的号召,扛着镐头嫁出门,挑着猪娃到婆家吗?你给俺一箱蜂,就等于给俺一个聚宝盆,拿不完的金,取不完的银,还愁没吃没穿戴?”孙桂花脸上绽出了笑容,兴奋地把女儿搂在怀里说:“你这鬼丫头,是娘养的,有心机、有眼光哩!”
田彦格欢欢喜喜带着娘家陪送的一箱蜂出嫁了。一年来,这桩喜闻,经县委广泛宣传,就象田彦格家那箱飞往四方的蜜蜂把携带的花粉散落在许多花朵上一样,田彦格的事迹深印到许多姑娘的心上。范庄公社南庄大队女青年赵金改听了这段故事后,感慨地对自己妹妹说:“宁要蜂一箱,不要彩礼和嫁妆,这里边有咱妇女的人格,也有咱妇女的见识,田彦格想得高,咱俩结婚时也照这样办!”
新华社通讯员 吴晓珠 新华社记者 侯志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