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做有社会主义道德的大学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21
第3版()
专栏:

做有社会主义道德的大学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仪器系七八一二班的同学,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一人有事大家帮,使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感到集体的温暖。他们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对人热情和气,讲究文明礼貌,努力使自己具有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争取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锋。
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仪器系七八一二班的同学,努力使自己具有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争取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锋。
这个班的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同学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热爱着自己的班级。
团结互助的风气首先是从班级干部关心同学开始的。有一次班里一个同学病了,吐了一地,把别人的床也弄脏了,满屋是味。这时,班级干部郑大生、梁庆海、于明等同学不怕脏、不怕味,抢着帮他收拾,并扶他上医院,使在场的同学很受感动。
干部的行动带动了其他同学。去年3月,班里的董雪静同学不慎被汽车撞伤,金庆勋、王瑛、于明、陈丽惠等同学顾不上吃饭,把她送到医院。在董雪静休息的十几天里,团支部安排了女同学轮班护理,每天帮她打水、打饭、熬药。同学们争相来看望,送来了白糖、罐头、水果、药品。为了不使她缺课,张德范和梁庆海同学每天给她补课。在同学们的照顾下,董雪静的伤很快痊愈了,而且没有耽误功课,在专业数学《场论》的考试中,她还取得了98分的好成绩。同学们的热情关怀使董雪静很受感动,她在给妈妈的信中深情地写道:“我们可爱的七八一二班是我的第二个家。”她妈妈给全班同学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从你们身上,我高兴地看到,遭受‘四人帮’摧残最严重的一代青年心中,已经燃起了共产主义的火花。”
生活在这个班集体里是这样的温暖。一人有事大家帮,男同学的衣服破了,女同学帮着补;年纪小的同学被子脏了,年纪大的同学帮着洗。有些力气活女同学干不了,男同学就赶去帮忙。同学们说:我们是“知心相处如手足,互助友爱佳话多”。
同学们热爱自己的班级,珍惜自己班级的荣誉。朱从贵同学平时话不多,可是却有火一样的热情。班里的排球坏了,他主动拿去修理;冬天到了,他抢先把宿舍的窗子封上;天下大雨,同学们被隔在教室里,他宁可自己挨淋,跑回去给同学们取雨具。象朱从贵这样的同学在七八一二班又何止几个?
有些同学原来对班级集体的事不闻不问,现在也很关心集体了。梁庆海同学从农村来,感到自己基础差,阅历浅,有自卑感,只想一心埋头学习,默默地度过这四年大学生活。可是同学们的热情使他无法保持沉默。他家里生活比较困难,哥哥结婚时,布票准备不足,同学们知道后,就主动凑了二百多尺布票给他。他的饭量大,粮食不够吃,女同学就每月把节余的粮票给他。这深情厚谊,感动得他心里热乎乎的。他在日记中写道:
“集体给自己的太多了,而自己给集体的太少了。”从此,他主动找事干,热心帮助同学。学工劳动时,他干完了自己的活,就帮助同学干。课余时间,他为同学们理发、缝洗被子。他当寝室长,订制度、编值日表,带领同学们搞卫生,使他所在的宿舍每次卫生检查都是优秀。同学们说他是“班级的热心人”。
有一次,这个班级的1026宿舍在卫生评比中得了个“良好”,影响了全班的卫生成绩,这个宿舍的同学感到内疚。第二天,他们就把宿舍重新收拾了一遍。1028宿舍为了把屋子收拾整齐,两位同学主动把自己的床挪到门口,腾出地方让同学们放东西。大家怕他们冷,做了个布帘,钉在他们的床头上。以后再检查卫生时,这个班级的宿舍都被评为优秀,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凡是和七八一二班接触过的一些老师和同学,都说这个班的同学讲文明、懂礼貌、有修养。刚入学时,这个班的同学并不都是这样的。有的同学对那些见人不礼貌,说话不文明,衣冠不整齐,宿舍不卫生,不讲社会公德等现象看不惯。但也有一些同学认为那是“小节”,不予重视。为了使同学们明确“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大学生应有的品德”,团支部做了扎扎实实的思想工作。
有一次,班里周兴俊同学在走廊里不慎碰坏了一个暖水瓶,当时没有人看见,他一直等到暖瓶的主人来后,主动道了歉,并按价作了赔偿。有一段时间,几个班的同学一起在大教室上课,座位比较紧张。许多同学很早就去占个较好的座位。可是郑大生同学却从来不这样做,他总是默默地坐在没人去的角落或没有桌子的位置上。团支部表扬了这两位同学。有一次,班里两名同学因为生活习惯不同吵了起来,团支部对他们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明确告诉他们过集体生活就要互相谅解,要讲公共道德,不能各行其是。这样一表扬一批评,树立了正气。
去年三月,清华大学七七——化二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倡仪在报上发表后,在同学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通过讨论,他们向兄弟班级提出了讲究文明礼貌的六点倡仪,提出要以学习为中心,以三好为目标,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做一个既有知识,又有修养的社会主义大学生。
倡仪提出后,班级立刻出现了许多新气象。同学们注意从“小事”做起,言谈话语从“您”、“请”、“谢谢”、“对不起”学起,平时注意不随地吐痰,不在走廊、教室大声喧哗,买饭不插队抢先。一位同学过去对自己要求不严,买饭很少排队。倡仪提出后,买饭时,在队伍后面也能看到他了。
这个班的同学对人和气,待人热情,无论是哪位同学的老乡或亲友来了,大家都是热情接待。去年八月,董雪静同学的母亲和杜延平同学的母亲从外地来学校探望孩子,班里的一些同学知道了,就到车站迎接。大家争着帮助拿东西,两位老人看着这些虽不熟悉但很热情的青年人,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她们在校的几天里,同学们经常去看望。团支部还向她们介绍了学校的情况以及她们子女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两位母亲临走时,同学们又到车站送别。到家后,杜延平的母亲来信说:“以前,总怕延平年纪小,到北方不习惯。现在,我一百个放心了”。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
哈尔滨工业大学团委 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