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发挥现有煤矿机修能力 节省新矿区建设投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22
第2版()
专栏:问题和建议

发挥现有煤矿机修能力
节省新矿区建设投资
我们是搞煤炭规划设计的。去年底,到山西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发现煤矿用的刮板运输机、皮带运输机和小绞车是长线产品,而这几年又搞了一个山西煤矿机械厂,依然生产这种产品。该厂花了一千九百多万元投资,费时六年,刚刚初步建成,就为产品方向和销路发愁。这时又在附近相距70公里的古交矿区,准备花约四千万元投资,建设一个从配件制造到设备修理,拥有七个主要车间的“小而全”的矿区机修厂。类似这种重复建厂的情况,在淮南潘集、开滦、邯邢等许多矿区都存在,浪费现象相当严重。目前全国矿区机修厂的产品有三类:配件制造、设备制造和设备修理。这些机修厂的潜力很大。全国统配煤矿如果以每年递增一千万吨原煤产量计,则至1985年时,现有矿区机修厂的能力,除设备修理有一点缺口外,其余均能满足那时的需要。再从一些制造精度要求较高,工艺复杂或要求大型设备生产的网点配件看,1980年只利用了其生产能力的35%,今年将更低。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新开发的矿区和扩建矿区的机修厂还在准备上马,主要有潘集、古交、宿县等机修厂。当前煤矿机修系统所面临的情况是:现有机修力量膨胀,大多数厂“吃不饱”,而一些新厂却又在争投资准备上马。
造成上述矛盾现象的原因,除了在基本建设战线上吃大锅饭,不讲经济效果等因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机修体制不合理。一是搞产品制造的和搞机修的截然分家,搞制造的不管修理;二是搞机修的每个矿区内必设一厂。制造厂和机修厂之间,机修厂和机修厂之间自成体系,互不通气,互不协作,都希望万事不求人。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基本状况没有改变。在当前,国民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这种状况不改变势必加重国家的负担。按照最低的估计,从现在起到1985年,若要增加5,000万吨的原煤产量,单在矿区建设机修厂,就要花投资一亿元。另一方面,由于采煤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液压和综合采煤机械化等新技术的采用,煤矿机械的品种越来越多,对机修厂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每一个矿区机修厂要承担几百种产品的修理,其结果必然是成本高,质量低。与专业生产厂相比,其产品缺乏竞争力,长此下去机修厂自身的生存也将是个问题。目前一些矿区采取的大修费不出矿区的限制竞争措施,正从反面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认为合理利用现有机修能力改革目前这种体制的状况势在必行。
鉴于我国的实际状况,对改变现有体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当前,矿区机修厂除担负设备大修外,还有较大的专业配件制造能力,应由省煤炭局进行组织,统一规划,合理分工。可以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增加制造的批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质量。矿区机修厂通过一段时间的相互协作,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组织地区性的煤矿机修中心,统一调度本地区的机修力量,在配件生产和设备修理上实行专业化协作,通过提高生产率使大多数矿区机修厂腾出手来,集中力量搞好设备修理,以解决由于机械化程度提高而增加的修理工作量和为新开发矿区的机电设备维修服务。在专业化调整中地区修配中心所属各厂应留有适当余地承担附近矿井的紧急维修任务,各地区机修中心对它承担的管辖范围内的各矿井主要机电设备的大修和配件供应,实行合同制,负有经济责任,它对各矿井的机电设备实行定期强迫检修制度和实行设备租赁制,这样可以减少各矿井的机电设备储备,腾出部分设备支援新矿井,也可以避免过去那种机电设备在井口长期积压、损坏等浪费现象。
煤矿机修中心巩固发展一段以后,对整个煤炭行业的制造厂、机修厂实行统筹安排,负责全国煤矿机电设备、配件的制造和主要机电设备的修理,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把现有的制造厂,一部分机修厂按照需要分地区组成产品主机制造厂,零部件专业制造厂,工艺专业协作厂,把大部分机修厂组织成专业修理厂,并分地区组成修理协作网。
实行专业化协作,新建矿区的机修厂就不需要再搞过去那种从毛坯到成品的全能厂了,大多数矿区机修厂可以只搞几类产品生产,我们对古交矿区机修厂作了一个计算,如只建修理部分的三个主要车间和相应的辅助设施,行政生活福利设施,基建投资可以节省四分之三,如在1985年前,全国十多个厂都按专业化协作的原则,不搞全能厂,节约投资数额将是可观的。
一些同志担心这样搞配件供应没有以前可靠,是否会影响紧急状态下的机电设备维修,我们觉得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实践中采取有力的措施和加强管理的办法解决。为了摸索经验,建议煤炭工业部有关部门可先在一个省进行试点,取得成效,然后推广到全国。
煤炭工业部规划设计院工程师
胡 锟 朱瑞芬
兖州煤矿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方德铨 程伟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