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邻里之间 亲如一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23
第4版()
专栏:新风赞

邻里之间 亲如一家
在上海人民路久兴里八号的大门里,挂着一面锦旗:“亲如一家”。“亲如一家”四个字,是这儿人们邻里关系的真实写照。住在这幢三层楼房里的16户人家,团结友爱,相互关心,从来没有为生活琐事红过脸、吵过嘴,邻里之间的文明风尚在黄浦江畔传为美谈。
退休小学教师虞蕙舫住在这里已经30年了。她一直象老师关心学生一样地关心着邻居家孩子们的学习问题。楼房里的孩子们都亲昵地叫她“奶奶”。她家里订着十多种报纸和杂志,供小朋友们阅读。孩子们放学回家或节假日,都爱上她家看书。她的家简直成了一个小图书馆。
虞蕙舫关心邻居,邻居们也关心着虞蕙舫。1979年春节的一天,虞蕙舫外出不慎摔了一跤,右腿骨折。她从医院包扎回来时,许多邻居已闻讯等候在她家里帮助照料。在虞蕙舫养病的半年多时间里,住在二楼亭子间的丁美如考虑到虞蕙舫的女儿不在家,儿子照顾病人不方便,便主动为她烧饭做菜,每天晚上为她端水端尿盆,总要把一切安排妥当后,自己才去睡觉。楼房里的孩子们也都来看望“奶奶”,围在她床边问长问短。
住在这幢楼里的上海石灰厂厂长、共产党员俞永濂和妻子包华娣,对邻居的孩子们的学习也十分关心。去年夏天,邻居家的孩子张霞昌要考大学,张家的住房光线暗,不通风。为了让小张有一个稍好的学习环境,俞永濂夫妇主动提出欢迎张霞昌随时去他们家复习功课。现在张霞昌已是华东化工学院的学生了。谈起他参加高考时获得的优异成绩,他总要感谢俞永濂一家对他的关心。
住在底层的汪杏娣,是去年冬天才搬来的,丈夫因工伤死亡,她一人拖着两个不满十岁的孩子。住在对面的70岁老人张润兰见杏娣上班后孩子没有人照顾,便主动当上了“义务保姆”。她对杏娣说:“我也是年轻时没了丈夫的,你的难处我有体会。你放宽心好了,大家会帮助你的。”短短几句话,温暖了杏娣的心。一天,汪杏娣因厂里有事,晚上九点多钟才下班回家,她一看孩子不在屋里,顿时着急起来,正要外出寻找的时候,张润兰走过来告诉她:“孩子在我家睡了。”汪杏娣看到酣睡的孩子时,激动得流下了热泪,连连说:真是远亲不如近邻,这里的邻居太好了!
平时,邻居们相互关心帮助的事就更多了。楼梯、走道、晒台、阴沟,大家争着打扫。天突然下雨了,晾在外面的衣服、床单有人帮助收进来,折叠好,哪家来了客人,遇到主人不在家,有人帮助招待。青年沈哲毅热心为大家买书、分送报刊,被邻居们称为“义务书报员”;女青年彭彩娣经常为各户裁剪衣服,被大家誉为“众家裁缝”。几户双职工都说:邻居们这样亲如一家,我们在外面工作还有什么不放心的!有的人家干脆把自己房门的钥匙也交给了邻居。
新华社记者 谭 军
新华社通讯员 李伦新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