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经济调查的一个范例——介绍《北京第一机床厂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23
第5版()
专栏:

经济调查的一个范例
——介绍《北京第一机床厂调查》
高宏凡 金 健
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要使这些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就必须认真进行经济调查。李富春同志主持的北京第一机床厂调查,就是进行经济调查的一个范例。
这次调查是1961年春开始的。五十年代末期,由于左倾错误和其他原因,我国国民经济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六十年代初,党中央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求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做系统的由历史到现状的调查研究。没有这种调查研究就不能产生正确的具体政策。李富春同志按照中央的要求,亲自组织和领导了对北京市十个工厂和单位的系统调查,并选择北京第一机床厂作为重点,由他直接主持。正是通过这些典型调查,李富春提出了要按“调整、巩固、提高”的精神来改进企业管理和工业管理,后来周恩来同志加了“充实”二字,形成党的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成为六十年代调整国民经济的基本指导思想。可见,这次调查对克服当时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是有贡献的。
这次调查尤其对《工业七十条》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工业七十条》中很多正确规定,就是针对调查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作出的。《工业七十条》还概括了这次调查中总结的很多企业管理的好经验。把《北京第一机床厂调查》和《工业七十条》结合起来读,我们将能学习到如何把经济调查和解决经济问题结合起来,那不仅是饶有兴味的,而且是很有教益的。
这次调查所以能够起到较大作用,是同调查的特点分不开的。
第一,力求全面了解情况。根据李富春的要求,这次调查对企业工作中需要弄清的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建设规模、人员状况、管理机构、生产技术、财务计划、产品品种和质量、工具的制造和管理、物资的供应和销售、财务和成本、工资和奖励、企业管理体制等等,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达到了“解剖麻雀”的要求。这样全面的了解情况是很必要的。现在我们有些好的政策实行后往往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原因之一就是了解情况不全面,因而缺乏具体的指导和有力的措施。
第二,力求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这次调查不仅注意了解现状,而且注意了解历史。这样就便于发现事情的因果联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例如书中介绍了该厂生产技术财务计划的历史发展:解放初期计划管理是个新课题,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一五”时期计划工作进一步发展,对促进生产建设起了重要作用;1958年以后计划的指导思想是强调“力争多干”,编制计划时考虑的是“宁多勿少,多多益善”、“群众潜力无穷,指标再高也能完成”,因而指标严重脱离实际,给生产造成混乱。这就使人们看到,问题的关键在于盲目追求高速度,必须克服这种左倾思想,计划工作才能得到改善。
第三,既发现问题,又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办法来自群众,来自实践。书中总结了该厂基本建设方面的经验,指出该厂“需要补作总体规划,全面安排,特别要注意辅助部门、服务部门和主要生产部门的适应问题”,提议把基建下马节省下来的一部分财力、物力用来解决职工生活方面的急需,例如食堂问题、宿舍问题,这样来处理好“骨头”和“肉”的关系,使生产的进行有一个稳定的基地。在计划工作方面,书中指出制订计划“必须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积极可靠、留有余地的方针”,尤其要“做好综合平衡”,“使各项计划互相衔接、落实可靠”。
第四,既调查研究生产问题,又调查研究生活问题。这次调查对群众生活问题相当重视。例如着重了解了女工生活。通过调查会和个别访问,了解到对女工生活不够重视的现象。根据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业七十条》作出了“企业的领导人员必须经常关心职工的生活,切实注意做好生活福利工作,热心帮助职工解决生活上的困难问题”等正确规定。
这次调查,在方法上也有参考价值。调查的同志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深入群众,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对各种看法总是反复研究比较,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调查是由下而上、由点到面、有重点地进行的。调查组进厂后先是直接下到班组,同工人交朋友、谈心,了解广大生产者和基层干部的迫切呼声。随后,集中剖析有代表性的生产组和工段,接着再调查重点车间,最后扩展到全厂的各个方面。
现在,我们贯彻执行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有许多问题需要调查研究。在新情况下如何搞好调查研究,以指导经济工作,是摆在我们许多领导干部面前的重大的新课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