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红双喜与越南式阿Q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23
第7版()
专栏:

红双喜与越南式阿Q
冷 眉
一辆又一辆饰有大红双喜(囍)的结婚彩车,轻快地驶过河内街头,给这个连年阴郁、落落寡欢的越南首都,洒下了一点点难得的欢乐气氛。
这是古老的习惯了:从年终岁末到春节前后,是越南人办喜事的大好季节。尽管日子一年比一年难熬,可是一个个成长起来的越南青年男女,终究得办婚事呀!在吃的和穿戴方面都每况愈下,没有多少可以摆弄的情况下,人们唯一能够保持下来的表达喜庆心情的传统方式,就是布置一副红双喜。不管是在河内或僻远山村,千百年来,办喜事的人家总爱在门楣上、洞房里和请帖中精心做上一副红双喜,好让它们喜气洋洋地伴随着对对新人,成为他们白头偕老的幸福象征。
可是最近境遇不同了。在越南当局看来,老百姓的这种传统做法未免太煞风景了。那些输红了眼、穷极无聊但又总要发作一番的反华英雄们,开始选中红双喜开刀。为了多少发泄一下他们对中国的仇恨,越共中央机关报不久前专门发表了一篇文章,指着红双喜大骂:“为何至今这种欢乐的婚事还要借助于外国字呢!”这是“想来令人震惊”的“遥远的奴隶时代遗留下来的痕迹”,叫嚷要越南老百姓“完全摆脱”这种至今“仍未引起人们注意清除”的“不良习俗”。当然,《人民报》无意中也透露,越南人民顽强地抗拒着这种压力,仍然精心制作红双喜……
本来,在漫长的历史中,各国人民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互润,是很自然的。在中国语汇中,世界、法宝、庄严等词,来自古印度佛经;狮子和葡萄,来自古波斯语。而节日舞狮,至今仍是中国人民表达喜庆心情的方式。日本人民并不因今天高度发展的经济文化而摒弃习用已久的汉字。中国人民也没有因几百年前越南的阮安曾经参与紫禁城设计而愚蠢到要拆毁故宫。北京阜成门内巍然耸立的白塔,只会引起人们对尼泊尔建筑师阿尼哥的友好怀念……。可是河内当局却不同凡响。看来,他们在疯狂的反华丑剧中要竭力借助于某种“超级自尊心”,以至把千百年来越南老百姓习用的喜庆标志“红双喜”也视如猛兽。
其实,正是由于各国人民历史上这种相互交流和学习,河内红河岸边的博物馆里,用汉字书写的越南珍贵历史文物,触目可见,河内环剑湖畔的名胜玉山祠的汉文诗歌对联,脍炙人口。可以说,越南的名胜古迹、文学名著、珍贵史料,不少与汉字有关。就在越南《人民报》这篇骂街文章中,象“政权”、“结婚”、“习俗”、“组织”、“表现”、“精神”等等从汉语转借过去的语汇,又岂在少数。越南当局对此不更应该“震惊”吗?看来,《人民报》这篇文章如果不是反映了越南当局在反华狂中热昏了,只能说他们正在扮演着一个实行越南式的“精神胜利法”的越南式“阿Q”角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