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福建三明地区和福州市委领导干部 下乡检查落实生产责任制 《福建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不要坐而论道》,强调干部要到基层去解决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24
第2版()
专栏:

福建三明地区和福州市委领导干部
下乡检查落实生产责任制
《福建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不要坐而论道》,强调干部要到基层去解决问题
本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三明地区和福州市委领导同志分别到农村基层检查落实生产责任制。
三明地区农村共有一万五千多个核算单位,据各县春节前汇报,已落实生产责任制的占80%以上,但据地委召集部分回农村过春节的同志座谈了解,在原来认为已落实责任制的单位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尚未真正落实,备耕进度缓慢。三明地委决定:地委常委和副专员除留个别人在家主持日常工作外,全部分头深入各县检查,推动责任制落实和备耕工作。并从地直机关抽调一百多名有经验的干部,组成十一个检查组,在学习省委指示和《福建日报》2月5日社论后,到各县协助推动责任制迅速落实。地委正副书记、常委和副专员共十一人已分赴各县。
福州市委副书记刘毅,春节一过,先后到郊区、环城区和闽侯县检查推动落实责任制。每到一个地方,都问有关领导同志:看过《福建日报》2月5日的社论和转载《人民日报》有关生产责任制文章以及编者按语没有?一再要他们马上组织学习,解放思想。他还随身带着这天的报纸,向县、区、社干部讲文章的精神。他发现各区、县、社仍按年前部署,节后拿出一段时间坐下来正常学习而没把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作为紧迫任务,便要求大家改变过来,赶快组织干部下去,抓紧落实责任制,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扭转备耕迟缓的局面。
在福州郊区,刘毅了解到城门公社有一个大队去年搞包产到户增产较多,上面干部怕它“传染”开去,下去强扭,跟群众顶牛。大队支书明明知道自己所在生产队搞包产到户增产,心里也想搞包产到户,嘴里不敢说。因为过去上级有人说过,平原一般不搞包产到户。刘毅对郊委的同志说,过去自己思想不够解放,曾经说过这句话,现在下面发生顶牛问题,不要去指责下面干部,我们市委领导要承担责任,落实责任制不能一刀切。在平原地区经济困难的生产队,如果大多数群众要求搞包产到户,也应该允许,不要去强扭。
《福建日报》发表《不要坐而论道》的评论员文章说:三明地区和福州市委领导同志走出领导机关,到下面帮助落实生产责任制,我们就是要提倡这种领导者到基层去解决问题的作风,而反对坐而论道的不良习气。
“坐而论道”一语源出《周礼》。后人沿用此语,常泛指脱离实际,空谈大道理。这些年来,这种关在房间里,高谈阔论,不务实事的作风,在一些领导机关里确不少见。对于农业生产责任制,有些同志就是爱坐在办公室里,泡在会议上,说长道短,却迈不开双脚,下到基层去做认真的调查,搞好落实的工作。
现在强调领导干部到基层去,抓紧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十分迫切,非常重要。一是可以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到光从“报表”、“汇报材料”上看不到的真实情况,弄清责任制不落实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二是可以呼吸一点新鲜空气,看看大多数群众对落实责任制是怎么想的,对照一下自己的思想,有助于解放思想,肃清“左”的思想影响;三是能够及时发现和排除阻力,促进责任制的落实。在广阔的农村,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经营管理水平悬殊,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也不尽相同,要按照中央文件的精神,因地制宜地落实生产责任制,需要各级领导做大量工作。比如,有的地方群众要求实行某种责任制,干部不同意,还在那里顶牛,你不下去帮助解决怎么行?下面汇报说他们那里已经80%—90%落实了生产责任制,你不下去亲眼看看,就认为万事大吉了,行吗?已经落实了生产责任制的地方和单位,如何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如包产到组后,解决了队里的“大呼隆”后如何解决组内的“小呼隆”问题?实行责任制以后,农田基建、科学种田怎么搞?经济困难的地方实行包产到户后,怎样加强领导,避免放任自流?等等,都要领导干部和群众一起,一一加以解决。如果我们真正想落实好生产责任制,使党的政策产生巨大的威力,就一定要对实行责任制整个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地进行了解,妥善地予以解决。对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都要加强领导,这是领导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走出领导机关,亲自到群众中去,热情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加强调查研究,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实行分类指导,抓好典型,总结经验,示范推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