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沙漠中的“长命草”——记治沙专家施及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24
第3版()
专栏:献身四化的人

沙漠中的“长命草”
——记治沙专家施及人
在甘肃巴丹吉林沙漠,生长着一种叫沙葱的草。它的样子同普通的葱差不多,矮矮的,很不起眼,可它那耐旱的本领实在令人钦佩,人们称它为沙漠的“长命草”。
在风沙线上工作了20年的治沙专家、甘肃省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副研究员施及人,就是这样一棵抗风沙、耐干旱的“长命草”。
施及人是1959年4月从兰州调到巴丹吉林一个叫沙井子的地方,参加中国科学院治沙工作队的,不久,他担任了造林组长。
这里沙丘一个连着一个,三日两头风沙蔽日,条件十分艰苦。可是,出生于浙江水乡的施及人,全然不顾这些,一头钻到沙丘中间去了。
他每次外出,都是带上几个干馍,骑着骆驼闯风口,查流沙,搜集抗风沙的树种、草种,来不及返回时,就偎依在骆驼的肚窝子过夜。沙漠上起风的时候,飞沙象迷雾一样铺天盖地,几米外看不清人面,沙子打在脸上象针扎一般。遇到这种天气,人都是往屋里跑,而施及人则往沙丘奔,观察风沙运动的情况,测量沙丘水分的变化。
由于勤奋工作,施及人在一年之中就取得了三项阶段性科研成果:
一是运用以粘土沙障固定流动沙丘的新办法。这比传统的柴草沙障、土埋沙丘、泥抹沙丘等固沙办法既省工省料,又较好地解决了保持沙丘吸水、透气性等等问题。
二是在沙丘上营造梭梭(一种沙生灌木)成功,从而打破了在沙丘上不能植活树木的说法。
三是试验成功胡杨插条繁殖法。
在当年年底召开的全国治沙会议上,这三项成果受到治沙科技工作者的赞扬和重视。
可是会议结束以后,这支由全国各科研单位协作组成的治沙队解散了,只留下一个人数不多的治沙站。施及人的派出单位——甘肃省林业厅征求他的意见:是留在治沙站,还是回到厅里,可以由他自己选择。施及人想的是:在河西走廊的1,500公里风沙线上,200万亩农田正在遭受风沙危害;全国上亿亩沙漠也有待治理。这些都迫切需要科研人员拿出有效的防治办法来。自己在这里的工作刚刚开始,怎么能中途离开呢?于是,他答复说: “我决定留下来!”
为了在沙区扎根,施及人把在省林业厅托儿所当保育员的爱人动员到治沙站来。家搬来不久,“三年经济困难”开始了。施及人老家来信叫他们回去。但是,他没有动摇。他鼓励爱人说:“我们的事业就在这里,我们不能走!”
施及人集中全部精力,开始了沙枣品种的搜集和研究。沙枣,是一种耐旱、抗风沙、适应性强并且容易栽培的沙生乔木,木能成材,果可食用和酿酒,叶能作饲料,花是蜜源,根部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真是万宝树。他跋涉数千里,搜集了20个沙枣品种,其中有果用良种“牛奶头”、“红皮羊奶头”、“黄皮离核”;有果材兼用良种“八卦红”、“糜面”等,还写成一篇《河西走廊沙枣的初步调查》。
十年浩劫中,他被打成“牛鬼蛇神”,关进“牛棚”。后来被监督劳动,不让从事科研工作。可是,施及人的心时时想着治沙。沙区有一种叫“毛条”的沙生灌木,它在干旱的沙漠里长得很茂盛,过去当地人认为它经济价值不高,不喜欢种。施及人在劳动之余,砍来毛条,用小刀剥下皮,将皮在清水和石灰水中沤制,看它能不能沤制出麻来?经过一次次的试验,白生生的毛条麻沤制出来了。以后,他又用另一种沙生灌木——花棒的皮也沤制出麻来了。从此,他发现了毛条、花棒新的经济价值,于是,这些植物在当地的种植面积扩大了。
在施及人和其他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民勤治沙站不断发展壮大。昔日沙丘连绵的瀚海,如今变成了林涛起伏的绿洲。民勤县三百多公里的风沙线上,筑起一道道防风林,挡住了风沙侵袭,保护了30万亩农田。人们一提起这些,都说这中间渗透着施及人的心血。
本报记者 葛象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