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我国南方水稻良种联合区域试验协作结硕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24
第3版()
专栏:

我国南方水稻良种联合区域试验协作结硕果
我国南方水稻育种科学工作者,近年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主持下组织区域试验,共同协作,已取得24个有稳定的高产特性和有广泛的适应能力、利用价值较大的早稻、中晚籼及中晚粳稻良种,为我国增加稻谷产量作出了贡献。
从1973年以来,参加南方水稻良种联合区域试验协作的科学工作者,对水稻的株型育种,抗病育种、远缘杂交作了广泛探索,在土壤、气候、品种等不同条件的水稻产区选育出156个早稻、中晚籼及中晚粳品种。这些品种是由广东、浙江、四川、湖南、江苏、湖北、上海、江西、福建、广西、安徽、云南、贵州、陕西、河南15个省、区农科院和部分地区农科所先后推荐的。经过严格的区域试验后,有24个品种被确定为全稻区的推广良种。
这批良种,产量潜力比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种子,都有较大的提高。在全稻区不同条件下试验比较,品种本身净增产量,每亩均在40—50斤。如1974年区域试验评定的早稻推广良种“广陆矮四号”,赛过了六十年代我国第一个矮秆良种“矮脚南特号”,栽培面积一度达到一亿一千亩。近年来又陆续区域试验评定一批比“广陆矮四号”更具有增产、稳产性能的湖南“湘矮早九号”,四川“泸南早一号”和“泸南早二号”,浙江“军协”,江西“51810”等,已成为目前南方各省主要的推广良种,大面积代替了“矮脚南特号”。“南京11号”,“泸双1011”,“桂朝2号”通过南方区试推荐,已在南方各地迅速推广。此外,湖北的“鄂晚3号”和“鄂晚5号”,“晚粳105”,江西的“南粳33号”,“南粳34号”,“赣南晚13”和湖南的“洞庭晚籼”等,都是多年来增产、稳产的晚籼、晚粳稻骨干良种。
南方15省、区联合区域试验,培养壮大了一支水稻育种的科技队伍。许多老年水稻育种专家、教授深入到基层、田间试验,言传身教,使大批专业科技人员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还在农民群众中培养了许多水稻育种和栽培能手。
在南方水稻良种矮秆化后,水稻育种科学家探讨了南方水稻育种的方向、方法和途径,提出了培育具有“丰(产)、早(熟)、抗(病)、优(质)”四方面优势的良种技术措施,以适应耕作制度改革发展和生物间生态条件的不断变化。
本报记者 屠正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