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美英报刊评苏共二十六大面临的局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24
第6版()
专栏:外论摘要

美英报刊评苏共二十六大面临的局势
笼罩着暴风云
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2月23日一期刊登了罗伯特·马丁发自莫斯科的一篇报道,标题是《暴风云笼罩着苏共党代表大会》,摘译如下:
每隔五年,克里姆林宫领导人就把国家的情况向广大群众汇报一次。而这次,几乎没有什么好消息可以告诉群众。
正当苏联领导人准备召开苏共二十六大的时候,他们面临着国内经济情况日益令人沮丧、国际紧张局势日益加剧的危险局面。
克里姆林宫的对外政策和国内的困难以前很少这样交织在一起。危机威胁着波兰和阿富汗,工业生产不足,石油日益短缺,再次歉收会造成经济的不景气。
仿佛那些还不够。由于里根发誓要增加防务开支,由于美国建议在西欧部署中子武器以及美国指责苏联参与国际恐怖活动,勃列日涅夫及其政治局感到心慌意乱。
某些苏联官员私下公开提到他们对军费预算很高感到担心。军费很高这一点可能会影响为提高老百姓日益低落的情绪而增加消费品生产的计划,酗酒、旷工、产量下降和社会动乱反映了老百姓日益低落的情绪。
党领导人可以在这次党代会上夸耀的在国际上所获得的令人信服的成就几乎没有多少。领导人将设法给人留下一种印象,让人觉得他们是有信心,他们相信美好的日子正在到来。代表们将批准政治局提出的计划,而几乎不作任何修改。
虽然官方持乐观态度,但是,俄国的前景似乎是暗淡的。苏联领导人意识到他们的军事力量。但是,他们也意识到,世界不是他们所想象的世界。他们知道,他们给这个国家加上沉重的军费负担将继续削弱克里姆林宫满足苏联人民需要的能力。
心情不安宁
英国《金融时报》2月20日发表安东尼·鲁宾逊的一篇文章,题为《莫斯科发现单靠实力不能使心情安宁》,摘译如下:
自从苏共五年前召开的上一次代表大会闭幕以来,世界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那一次党代会上,勃列日涅夫能够赞扬越南战胜美帝国主义的胜利,全面论述苏联和古巴在非洲的日益增长的影响和西欧的“欧洲共产主义”政党蒸蒸日上的竞选前景。他也能够欢迎由于同美国搞缓和以及美国愿意接受战略力量均势而在“国际力量对比”方面发生的可以感觉到的变化。
在五年之内在防务方面花了成亿万卢布之后,苏联决策人们一定已不安地感觉到,苏联的力量甚至连解决波兰事件这类基本政治问题都无能为力,而且在经济和政治上所花的代价太高。
在更广泛的战略战线上,自从苏联入侵阿富汗以来美国选民情绪的变化,以及里根当选总统,使得美国参院更加不愿批准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使维也纳共同均衡裁减军备会谈更缺乏进展。
在亚洲,苏联的外交政策受到几处严重的打击,最厉害而最难以说清楚的一个打击是,苏联未能在有争议的千岛群岛问题上平息同日本的争吵。它扼杀了签订苏日和平条约的机会,还破灭了原来对开发西伯利亚东部的大型联合投资项目所抱有的希望,并促使勉为其难的日本人进行重新武装。
苏联过份亲近越南,引起了东南亚国家的怀疑,因为这些国家是反对越南在柬埔寨的扩张的。
在西南亚,对苏联的外交来说,情况更糟糕了。入侵阿富汗越来越象是一个错误了。西方后来作出的反应,如粮食和精高技术的部分禁运,比苏联原来预料的要强硬得多。但是,显然,使莫斯科领导最为惊讶的是,穆斯林和第三世界的反应非常强烈,如联合国中投了敌对票,新德里不结盟外长会议上周要求外国军队撤出阿富汗,还批评越南入侵和占领柬埔寨。其含意是,不结盟运动已拒绝了苏联自称为该运动的“天然盟友”的说法。这一点特别使苏联痛心,因为两年前古巴当选为不结盟运动主席后,要使不结盟运动朝亲苏方向行进。
苏联对第三世界的这个战略失败了,同时,苏联的模式对欧洲左翼的诱力衰退了。今年,几十年来第一次,西欧一些大的共产党将不派领导人作为代表出席苏联党代会。
阿拉伯国家反对戴维营协议使苏联同基本上亲西方的海湾国家和阿拉伯国家有了某种共同的利益。但是由于穆斯林反对苏联对阿富汗的冒险行动而加剧了他们在宗教和文化上对苏联这个“无神论帝国主义”的敌视,因此大大妨碍了莫斯科企图利用阿拉伯国家对戴维营协议的不满而作的努力。
在美国为海湾地区建立一支快速反应部队的计划重新引起了苏联对美国意图的疑虑的时刻,伊朗—伊拉克战争使得苏联在这一地区的政策更加复杂化了。
二十年来苏联在财政和政治上对中东的投资——从在埃及建造阿斯旺水坝到最近同叙利亚签订友好条约——迄今几乎没有什么收益。
军事上强大,经济上不稳,外交上陷于孤立的苏联这样一副形象,在即将举行的典礼上,是不会反映出来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