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牛船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25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牛船长”
在山东省长岛县砣矶公社磨石咀大队,有一对“年龄”大、设备差、速度慢的“老牛船”,年年低产亏本。后来大队添置了一批新船,就很少有人愿意再开这对“牛船”了。年已半百的范永治,自告奋勇驾这对“牛船”。他说:“不怕慢,就怕站。只要用一股子牛劲,牛船也会变龙船。”他开上这对“牛船”以后,踏踏实实,埋头苦干。为了抢时间,别人第二天早晨启航,他头一天晚上就出海了。别的船还未到渔场时,他早已经撒网捕鱼了;别的渔船在码头卸一船鱼需要五个小时,他带领全船渔民,抬的抬,扛的扛,三小时就卸干净,又提前出海了……就这样,他带领船员风里来浪里去,苦战一年,60马力的破木壳船,光捕获各种经济鱼虾就达一百多万斤,成为全县先进对船。“牛船长”也博得了人们的称赞。
这几年“牛船长”先后换了五次船,他总是老牛负重,哪里最困难,就奔向哪里。磨石咀大队有一对600马力的钢壳渔轮,虽然马力大,设备好,但远洋深海捕捞,常年奔波在外,作业条件艰苦,消费又大,不是够本就是“掉帐”。“牛船长”看到这情景心里着急。1980年春天,他再一次要求到这对渔轮上工作。大队干部关心地说:“你年龄大了,还是让年青人挑这副重担吧。”他乐呵呵地说:“我的身体还壮实,再干它十年八载也没问题。再说,共产党员就应该带头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就这样,他挑起了这对大渔轮的领导重担。去年他带领38名渔民,每人为集体创造财富一万二千多元。
近些年,这里海况鱼情变化很大,渔业资源明显衰退,近海捕捞能力必须压缩。要多捕经济鱼虾,就必须向深海远洋进军。“牛船长”不怕惊涛骇浪,不辞千辛万苦,经常闯到大深洋作业。去年初冬,他率船在舟山渔场拖带鱼,当时鱼苗很好,一网就打近万斤。正当大伙干得欢的时候,突然得到第二天早晨将有一股台风经过的警报。这时周围的一些船只纷纷返航避风,“牛船长”却盯着海图沉思,他仔细计算了渔船收港的准确时间,然后胸有成竹地决定,抓住风前带鱼集群索饵的有利时机,再拖两网,大家合力奋战,终于捕获又大又肥的带鱼两万多斤。待大风到来,他们已安全返回附近港口。
去年10月的一天下午,渤海湾内,“牛船长”正在指挥船员起网。突然,渔船的摆轴被网衣缠住,一点也不能动弹。按常理,得由帮船拖回港口,由潜水员下水割摆。可是,最近的航程来回也得20个小时,而且要烧柴油一吨多,还耽误捕虾。为了排除障碍,几个棒小伙子先后跳到水下割摆,但都因网衣缠得过紧过粗而没有成功。牛船长脱掉衣服,带上水镜,手持鱼刀,准备下水。有的船员劝他说:“天这么冷,你年纪大,又动过手术,就别下去了。”他一边往身上泼拉水,一边说:“别看我年纪大了,可我这个‘老碰海’,比年轻人抗泡。”说完,就扑嗵一声跳进大海。海浪跳来扑去,渔船举上跌下,他一手抓住摆齿,一手狠割渔网,苦咸的海水呛进鼻孔,使他感到窒息难受,刺骨的寒冷使他浑身麻木打颤。他咬紧牙关,连续潜下浮上,扎了近三十个猛子,终于把紧缠在摆上一抱粗的网衣割净,他吃力地爬上船时,已精疲力竭,头昏眼花,腹部动过手术的刀口阵阵作痛。可是当他听到瘫痪的渔轮又“突突”地奔驰起来的时候,高兴地笑了,又指挥大家投入了紧张的捕虾战斗。
本报通讯员 孙长文 本报记者 毛致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