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看陕西民间美术随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25
第5版()
专栏:

看陕西民间美术随感
黄永玉
陕西民间美术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我是偶然听说的。赶去一看,简直是大吃一惊。对艺术欣赏,我已经好久好久没有大吃一惊的感觉了。这还是近年来第一次。面对这些来自民间的珍贵艺术品,你不能不高兴得打心里颤抖。
我没去过陕西,但对于这些艺术珍品的出处:延安,扶风,华阴,咸阳,凤翔,榆林,宝鸡,长武,永寿,彬县,岐山,铜川,汉中……是我自小在历史课本或古典小说中知道的,知道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已闻名的陕西民间艺术,可惜多少年只有幸欣赏它的一枝一叶。要说一饱眼福可就算这一回。
华阴县手绘的精密绝伦的门帘;陕西省艺术馆和户县的皮影;彬县、永寿、岐山、凤翔、宝鸡的黑底和红底的绣“兜肚”;宝鸡的黑布虎枕;华阴、长武、岐山、永寿、乾县的绣花动物小鞋小帽;旬邑的青蛙耳枕;汉中、咸阳的袜底刺绣;以及民间泥塑大小玩意,……这一笔笔写下去,恐怕半版报纸也登不完。
我们忘不了,也不应该忘记伟大的民间艺术,它是我们一切艺术的母亲。一个国家的民族民间艺术和艺术家的关系,就象希腊神话中的安泰和他的母亲大地一样。安泰和对手搏斗气力枯竭时,一贴近大地母亲就又精神奋发起来。但是,希腊神话故事中安泰的结局总不能不令人神伤,安泰被赫拉克勒斯举在高空中扼杀了。因为他离开了土地母亲。
这次展览中的民间艺术珍品,充满了东方艺术技巧的要诀。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情感,什么是快乐和充实,什么是色彩,什么是造型上的大体和细部的关系;什么是幽默和含蓄,什么是纯朴……
近年来,我听够了:“栩栩如生”、“形象逼真”这些对任何艺术都使用的形容词。这种懒惰而毫无生命力的、假情假意的废话,多少年来成为评价艺术的“不成文法”的标准。民间艺术品就会开导我们,艺术和真实的关系如何。
我从来没去过陕西,但是,每回听到“秦腔”时,都仿佛自己在陕西生活过许许多多年,在陕西小县城和无数的村子里呆过,有许多亲人。托尔斯泰说得好:“音乐使你产生从来没有过的回忆”。
人家问,为什么你爱民间艺术?
我就会回答:我是中国人。面对着民间艺术,好象母亲在远古呼唤我们还睡在摇篮时期的感情。只要不是铁石心肠,很少人能不为其感动,因为谁都有过童年。
但是,对这种感情好象已经疏远了,甚至已经被遗忘。有人以为,在电视机、录音机时代再来爱好这些民间玩意,岂不落后而可笑。但是那些先生不应该忘记,生产录音机和电视机的日本及其它外国,却是把这些民间艺术当作比录音机和电视机更重要的精神和物质哩!
我常常听到一些据说是“民歌”而酷似“洋歌”的音乐;也看过一些据说是“民间舞蹈”而实际是“玛祖卡舞加京戏武打”的好心的实验;在所谓“民间玩具”群里,也不难发现涂了品红、品绿的半裸的“维纳斯”和画成五颜六色的“贝多芬”像。
对待民间艺术,我们可算个“谜”似的国度:既丰富,又糟蹋;既不懂,又要去“改”。于是,很多可贵的民间珍品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这种例子难道我们见识得还少吗?
研究民间艺术,首先当然应该大量掌握资料。去采访,去搜集,去研究;得忍受寂寞、艰辛和遭受奚落。有时还颇象是去挽救一个垂危的病人,晚一步就会完事。
就这种几乎是神圣的事业,我们伟大的十亿人口的国家,据我所知,收集民间艺术较有系统、煞费苦心的人还为数很少。
民间艺术,有的是给好心的人“改”掉了的,有的则是因遗忘而被湮没。
怎么动不动就去改呢?自己还不懂,怎么就能做教育者呢?
先学一学“爱”,学一学“珍惜”吧!就象我们最近正在学习珍惜那射死在玉渊潭的天鹅那样,把人们美好的情感唤醒过来。
全国每一个省市如果都象陕西省那样把民间艺术工作抓起来,及时而适当地给以扶植,那丰硕的成果就会出人意外的来到。你信不信?
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在最底层,同时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它最普及,而又是最深刻、最富于哲理,最难以说透的艺术。它最通俗、浅显,但研究高深哲理的学者却从来不敢轻视它。
以上的一些看法,是因为展览会的成功而想起来的。
当然还应该感谢中国美术馆那么出色的一次布置和陈列,其本身就是高明的艺术手腕。那几座皮影灯座和三个挂着美极了的门帘的窑洞门,真是充满了诗意,令人产生温暖的回忆,连没有去过陕北的我也分享了这些快乐。
我希望这只是一个吉祥的开头,但愿全国更多的省市都在北京有这种可喜的展出。这不仅是应该的,也是完全可能的。(附图片)
←狮
↑牛
民间玩具(凤翔)——选自陕西民族美术展览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