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苏联畜牧业停滞不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26
第7版()
专栏:

苏联畜牧业停滞不前
史宗星
翻开近期的外国报刊,又看到许多关于苏联市场上肉、奶类食品短缺的报道。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写道,“俄国家庭食橱里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去年十月革命节之前,“许多商店的货架上都几乎空空如也。水果没有,蔬菜没有,酸奶没有,肉没有,鱼子酱和高级香肠这类奢侈品也没有。”美国《商业周刊》去年底也报道说,“苏联主要城市,包括莫斯科的肉类和奶制品极为稀缺,在一些小城市和村庄实际上没有肉和奶制品”。……苏联市场上的这种现象,在苏联自己的报纸上也时常有所披露。在去年10月苏共中央全会上,勃列日涅夫本人也公开承认,“我们向城市和工业中心保证供应诸如肉类和奶类这样一些食品方面还碰到困难”,多年来“不少农庄农场,甚至整个州”的农、畜产品产量一直在“原地踏步”。
苏联的肉奶生产长期来很不景气,这的确是一个无法掩饰的事实。尽管苏联当局自七十年代初以来,增加了对畜牧业的投资,制订了“畜牧业工业化”的方针,建立了许多专业化畜牧业综合企业,但至今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据苏联官方最近公布的数字,1980年的肉类总产量(屠宰重)为1,510万吨,比1979年减少了40万吨,仅稍高于1975年的产量。奶产量更是一年不如一年,从1978年的9,450万吨降至1979年的9,330万吨,1980年又降到9,070万吨。据西方专家推算,近五年来,苏联按人口平均的肉消费量停留在同一水平上。为了缓和市场供应紧张,苏联从1974年起成了国际市场上肉类和黄油的经常性买主。据法新社报道,仅去年头五个月,苏从欧洲共同体国家就买了13万吨黄油,并向共同体委员会提出今年再购买10万吨黄油和1.5万吨奶油。
苏联畜牧业长期停滞不前,无疑是苏联当局推行“要大炮不要黄油”政策的恶果之一。但具体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饲料数量不足,质量低劣;二是发展畜牧业的方针和措施不当。
近年来,苏联的饲料生产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大大恶化了。粮食多年歉收,豆类作物产量下降,干草产量减少,直接影响了各类牲畜的存栏头数,几乎每年冬春都因饲料不足而不得不提前大量屠宰牲畜。据苏联《经济报》报道,到去年10月1日,牛的存栏数比1979年同期有所增加,而猪则减少了三十多万头,羊减少了204万头。由于去年秋天为牲畜过冬储存的饲料仍旧不足,让多州储存的干草只达到需要量的60—70%,有些州储存的青饲料还不到需要量的一半。因此,1981年苏各类牲畜的存栏数将会继续下降。此外,饲料质量低劣使奶牛出奶量连续几年下降,据统计,苏联集体农庄和农场每头奶牛的年出奶量从1977年的2,445 公斤降至1978年的2,384公斤,1979年又进一步下降到2,330公斤。苏农业部长承认,1979年全国几乎有8,500个集体农庄奶牛的出奶量低于2,000公斤。
就发展畜牧业的方针和措施而言,自七十年代初以来,苏联当局不顾实际情况,急于搞“畜牧业工业化”,虽然到1978年已拥有二千六百多个大型畜牧业综合企业,但由于饲料和技术设备跟不上,使许多综合企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建大型专业化综合企业的同时,苏联解散了大批正在从事生产、且能提供相当数量畜产品的非专业化畜牧场,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此外,目前苏联肉类总产量的约30%是由农民个人副业提供的。由于近几年来苏联农业人口减少,过分强调农业集中化,以及在私人副业中出现重种植业轻畜牧业的倾向,个人副业提供的畜产品大幅度减少,对苏全国的肉奶产量有直接影响。
肉、奶类食品的长期短缺及由此引起的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使苏联当局深为不安。于是,他们近来不断强调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许诺“在最近十年内”解决向苏联居民“充分供应肉类和肉制品的任务”。不久前,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和共青团中央还联合通过一项在畜牧业工作者中开展以卢布、大客车、小轿车为奖金和奖品的竞赛决定。不管苏联当局采取什么措施,看来在短期内排除畜牧业发展的障碍是不容易的。今后几年,苏联畜牧业即使有发展,仍将是缓慢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