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似曾相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26
第8版()
专栏:漫步纽约

似曾相识
冯亦代
到纽约那天是中秋节,在香港起飞是当地时间中午十二时半,到旧金山却是同日的上午十时,抵达纽约则是下午七时。由于东西半球的时差,两个白昼与两个夜晚,竟都浓缩在一个中秋节里。在太平洋上空看一轮满月,确是奇观。因为飞机飞得高,下面托着云海,似乎离月亮近了。至于在纽约街头看月,则又是一番光景。马路上两旁的高楼如峭壁?崖,从有限的空间望月却如明镜高悬,与街上灯火相映,便显得格外凄清。
当夜,哥伦比亚大学翻译中心的白英先生、葛文?小姐和於梨华三位主人,在纽约出名的湖南菜馆彭园给卞之琳和我洗尘。梨华要了一盘云腿土司,这使我想起了抗战时重庆九华源餐厅的这一名菜。在“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日子里,九华源的美味虽好,心可悬着,就食者随时在留意店外行人的脚步声,唯恐来个空袭警报。今晚心也有点悬——能否完成这趟访美之行的使命?不免引来一缕乡思,一星踌蹰。
从彭园出来,跟在主人们的后面,也不知转了几个弯,过了几条街。白英挽着我手臂,说快回头看,我就转过身来,只见高耸的泛美航空公司大厦有如矗立的明壁,四面用灯光一逼,辐射线里显出大厦前面中央车站的圆顶,宛似耶稣基督头上的金色光环,辉煌中隐藏着严肃,不禁为设计者欢呼,的是奇想。
初夜的街头,已非黄昏时的人车塞途,因此我们几个人可以倘佯在人行道上,这面是妇女的时装店,那面是珠宝首饰铺,一时看到美国最大出版商攀登出版公司的橱窗,明亮如昼,显示出一批新书的窗饰,一时又是幽暗的咖啡座,从里面飘出狄士高的音乐。这街道、这店面,为什么这样的熟悉呢?我似乎出了一个梦境,又进了另一个梦境。
我突然叫了起来:原来华尔道夫—阿斯托利亚旅馆就在这里,那末,它那个闻名世界的塔顶酒吧呢?那不是海明威曾经在这儿豪饮的地方吗?我想起第一次知道这个华尔道夫—阿斯托利亚名字,是在1939年香港李经记买到一本过了期的《老爷》杂志。这一期登载了一篇海明威写的西班牙内战的故事,使我发生了兴趣。就在那本杂志的一篇文章里,提到了华尔道夫—阿斯托利亚这个字。不知怎的,从此每逢我读海明威的小说,便会想起这个旅馆来。在我的脑子里,这是一处高耸入云的摩天楼,如今在它脚下仰望,再与附近的高楼一比,它不过是高人队里的一个矮子而已。
从华尔道夫—阿斯托利亚,我又想到了阿尔龚耿旅馆,这是二十年代纽约的作家、画家、戏剧家、出版家等每周定期聚会的地方。我随口问了走在我旁边的葛文?小姐,我说:
“阿尔龚耿在哪里?我记不起了,是在四十几条街吧”。
“你怎么知道这个地方?你曾经来过美国吗?”
“没有。这是我第一次来美国,也是我第一次出国。我是从美国文学作品里读来的。”
“真难相信,你走路那么自信,好象你在这儿曾经住过似的。”
“没有,我只是似曾相识。”
似曾相识,这就是我第一夜在纽约的感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