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农民收入增加了 农村购买力在提高 农村市场提出新需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27
第2版()
专栏:

农民收入增加了 农村购买力在提高
农村市场提出新需求
编者按:随着农副业生产的发展,农村购买力显著提高。同时,农村市场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农民要求盖房,要求购买各种生产资料,对穿着用品式样要新,质量要高,对棉布、化纤织物和针棉织品,用量日增,过去农民布票用不完,现在不够用了。农村是工业的一个大市场,如何搞好生产和供应,满足农村八亿人口的需要,这是当前经济战线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农村市场购销两旺。去年虽有一些地区遭灾减产,但由于集体和社员家庭副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社会购买力仍然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加上历年结余的购买力,农民手上的钱不少。1980年全国县城以下生活资料零售额比1979年增长21.1%,全国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比上年增长8%。
农村购买力有些什么特点和变化?
社员积极投资购买生产资料,发展农副业生产。有的农民把预备买大件消费品的钱拿来购买生产资料。农村经济政策落实后,社员生产劲头很足,积极购买生产资料。化肥、农药销售额增加,适合个人和家庭使用的人力脱粒机、小推车、水车、耕牛、毛驴等成了快销货。小农具普遍不足。安徽省农业生产资料过了销售旺季,仍然旺销。淮北地区不少农户集资合买中型农机具。河南省有些农户把准备购买手表、自行车的钱拿来买生产资料。黑龙江的社员大量买牛、羊、蜂来饲养,奶牛、黄牛、羊的个人饲养量成倍增长。预计,适合小生产单位使用的农业机械和中小农具的销售量还会增长。
农民对穿着用品的需要量很大,要式样新、质量高的,青年人的要求高了,农民要买成衣、买鞋穿。各地农村生活资料销售的特点,首先是一些长期紧缺的日用工业品供需矛盾开始缓和,有的已由限量供应改为敞开供应。二是穿用商品销量显著增加,过去农民布票用不完,现在不够用了。三是商品要好要新,特别是年青人。全国三十岁以下的约六亿人,农村占五亿多,青年又占很大比重。这些人买东西要好看,讲时髦,许多青年买穿的,式样要新,颜色要鲜,质量要高。有些地方买日用品也要求名牌的,还讲究室内摆设。北方有的农民家庭拆炕改床,南方城市郊区有的农民要电风扇,家具也要大立柜、五斗橱。据一些生产发展快的地区的供销部门反映,农民生活趋向城市化(向城市学习),家务劳动趋向社会化(由买料自做,改为买成衣、鞋、帽等),走亲访友的礼品转向商品化(由送鸡蛋和自制食品改为送瓶酒、糕点、糖果等)。江苏、浙江、上海一带农民在抢收抢种季节,吃加餐要啤酒、汽酒、汽水、糕点等。许多地区烟、酒供不应求。鱼和肉的销量增加。农民收入多了,有的社员开始旅游。四川省德阳县黄许区有些青年近的去绵阳、成都,远的上峨嵋山。江西省南丰县泰和公社有不少社员去逛南昌、上海,游庐山、杭州。
在农村大好形势下,多供应农村一些商品,加强市场管理,成为突出的问题。由于农村购买力增长很快,目前各地普遍感到货源不足,工业品下乡的工作做得不好,特别是社员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地区更为突出。冀、鲁、豫三省仅棉花一项,国家投放的货币就比上年增加三十多亿元,其中山东就有十几亿元,而山东又集中在鲁西北四个地区,这些地方长期穷困,一旦收入成倍增加,迫切需要大量工业品改善生活。另外,各地普遍反映,入冬以来结婚、建房的大大超过往年,所需吃穿用工业品及建房材料数量很大,但拨给农村的工业品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农民建房材料没有正常的供应渠道,不少商贩就趁机倒卖,农民只得出高价购买。农村小商品也有待增加供应。
农村市场活跃,商品多,购销旺,是主要特点。但是由于多头经商,有些地区缺乏统一管理,长途贩运倒卖的很多,价格也比较乱,有时农民出了高价也买不到好货。现在农民迫切要求工业部门多生产些适合农村需要的轻纺产品和日用工业品,要求商业部门组织好工业品下乡,要求建材部门面向农村,供应农民建筑材料。同时要求加强市场管理和物价管理,维护农民的正当利益。龚继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