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他们自觉地为群众做好事——记上海轻工系统青年服务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27
第3版()
专栏:

他们自觉地为群众做好事
——记上海轻工系统青年服务队
编者按:在十年浩劫中,由于林彪、江青之流的蛊惑,争权夺利一时成为“革命行动”。影响所及,有些人的思想被搞乱了,只要权利,不尽义务,就是一个后遗症。本文介绍的这些青年,自觉地为群众尽义务,并不享受任何权利。有人说什么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从这些青年的高尚情操,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去年春季的一天,上海自行车三厂机动车间贴出一张告示:“我们是车间青年团员,决心为职工办好事,如需安装水表、电表、修理家用电器、砌灶头、做水斗、油漆家具、搭阁楼,请前来预约登记,不用酬谢,不需收费,保你如愿以偿,称心如意。”署名是“青年服务队”。这告示一出,人们议论纷纷,为群众做好事的雷锋精神又呈现在眼前,这是真的吗?老工人张金荣患高血压症,住房条件很差,房顶是木板的,楼上的走路声、谈笑声,听得清清楚楚,影响睡眠。他早想在屋顶上铺一层隔音板,材料准备好了,就是找不到人来干。看到这张告示,他引起了思想斗争:“真有这样的好事吗?他们不收钱,我反而不好开口。”思想斗争了一阵,才向车间团支部提出自己的要求。团支部书记袁定法把这件事写上登记本,一口答应照办。到了厂休那天,五个小伙子一大早推着三轮车、梯子赶到他家中,不抽一支烟,不吃一顿饭,干了一整天,在房顶上铺了一层隔音泥木条,临走时还是那样兴高采烈。张金荣想:是什么力量使这些青年变了个样儿?他一夜睡不好,第二天写了一封感谢信给团支部,又给广播室写了一篇广播稿,表扬这些青年。他握住团支部书记的手激动地说:“我过去用老眼光看人,老埋怨年轻人不争气,我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这件事,在全厂产生了很大的感召力。各车间共青团支部相继成立了十四个“青年服务队”,有五百多名青年参加,服务项目从四五项逐步增加到四五十项:修车、理发、裁剪、缝补、洗衣、修锁、油漆、修收音机电视机、摄影、装电灯、修房、修鞋……凡职工生活中需要的,他们都开了项目。这样一来,青年在老工人眼光中的地位大变,两代人的隔阂消除了。
机动车间的青年为什么成立服务队?是社会教育了他们。以前,这个车间有个青工,一下班就东游西荡,交上了坏朋友,结果走上了犯罪道路。车间团支部感到痛心,怎样来堵住这条路呢?他们发动全体团员都来讨论这件事。这个青年出身农民家庭,但十年浩劫给他带来灵魂上的空虚,他分不清是非,不知人为什么要活着,剥削阶级思想就乘虚而入,把他坑害了。这是多么沉痛的教训。大家讨论来讨论去,结论是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同社会上的坏风气作斗争。于是,“青年服务队”的旗子打起来了。不久,不但上海自行车三厂,整个上海轻工系统的四百多家工厂,都先后成立了“青年服务队”,参加的有近万名青年。
“社会主义社会所以可爱,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你骗我诈的关系,而是互助团结的关系。”青年服务队员不光从书本上读到这些话,生活本身也这样告诉他们。有一次,他们事先了解到手表厂的工人生产特别繁忙,连修自行车的时间都没有,便根据厂党委指示,组织了三十多个服务队员赶到手表厂去做好事,整整干了一天,修好了180辆自行车,这是多么及时的支援呀!手表厂的工人向他们学习,也利用厂休,动员十多个青工到自行车三厂为他们修表,也整整忙了一天。这件事,给青年服务队员一个重要启示:“互助,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有这样友爱的精神,资本主义社会决不可能做到!”
于是,“走向社会,为更多人服务”这个口号提出来了,并且很快引起连锁反应。现在,天天有佩带着“青年服务队”标志的青年活跃在工厂、学校、医院、部队、港口。他们做了多少好事,很难有一个精确的统计数字,他们的行动所产生的精神上的影响,更不是数字所能表达的。
让我们摄取其中一个镜头。
去年11月10日下午,在一辆市区驶向宝山县解放军某部驻地的公共汽车上,一个青年正焦急地掏口袋,原来他发现自己的钱包在途中挤掉了,旁边一个青年十分着急地问他:“怎么办呢?”这两个青年是缝纫机三厂的青工陆孝法和居磊辉,他俩都是服务队员,利用假日特意赶去宝山县为解放军义务修理缝纫机。小陆的钱包中有一丈多布票、十多元钱,还有一季度的粮票。他思想斗争很激烈:是回头找钱包呢,还是继续前进?经过一番考虑,他毫不犹豫地对小居说:“不要紧,上门服务照常去,解放军同志正等着我们呢!”赶到解放军驻地,已是晚上七点多钟,他们顾不上吃饭,立即埋头检修两台缝纫机,一直忙到九点钟。解放军同志特地备饭请他们吃了再走,但他们遵守服务队“不能吃饭”的纪律,婉言谢绝了。回到家中已是深夜十一时。小陆并没有因失掉钱包有怨意,却为自己能给解放军做好事而感到高兴。事后,组织上和同志们都表扬他们,大家都拿出粮票、布票来支援小陆。小陆禁不住激动地说:“我们的社会真好,我为别人,别人也想到我。”
“我的生活内容更丰富了,为群众服务,这是推动自己去学本领的最大的动力!”许多服务队员都这样说,事实也正是这样。制笔零件六厂青工徐敏,今年二十二岁。参加青年服务队半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为厂内职工修好了48台电视机、75台半导体收音机。一星期中,他有三个晚上要去业余大学进修,还要挤时间看书,到图书馆找资料。时间真是太少了。他说:“为群众修电视机,这也是学习,我现在技术水平比过去提高了,毛病找得快,过去一个晚上修一台,现在可以修两台,生产、学习、为群众服务不是可以统一起来吗?”
“为群众服务不是为了钱,有谁给我钱,我宁肯不干!”这是制笔零件六厂裁剪能手丁文刚的话。丁文刚在生产上很能干,又学会了一套裁剪本事,女同志说他剪裁的衣服,不管中式西式的,做出来合身妥贴,比店里还裁得好。有人对他说:“你如果到马路上摆摊,每天可赚几十元。”小丁回答得很干脆:“我每月都拿国家工资,我搞裁剪是为群众做好事,不能老望钱看!”的确,许多参加服务队的青年都有一种荣誉感。他们是我国大有希望的一代,党团组织和整个社会都要更加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在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中开拓更为广阔的道路。
本报记者 章世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