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雨果·望室·《悲惨世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3-02
第7版()
专栏:今古人物

雨果·望室·《悲惨世界》
凡慈
在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有一座小小的海岛,名叫格恩济岛。在这风光如画的小岛上,有一所名叫奥特维尔府的古老的别墅。别墅里,曾经住着一位伟大的作家,名叫维克多·雨果。闻名世界的不朽小说《悲惨世界》就诞生在这里。
那是1851年12月,拿破仑的侄儿路易·波拿巴在巴黎发动政变。一年后他当了皇帝,废黜共和,实行独裁。作为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领袖,雨果被迫逃亡海外。最后于1855年来到了格恩济。幸好他那著名诗集《静观集》即将出版,他靠着预支的稿费,买下了奥特维尔府。“从第一根屋梁到最后一爿瓦片,都将由《静观集》支付。这本书总算给了我一个安身之所。”雨果这样给朋友写道。他喜欢这个新居,因为它面向大海,可以看到大西洋的潮起潮落,更可看到在远处的诺曼底——法兰西的土地。身在异乡,心向故园的雨果为自己设计了一间特别的书房,四壁全由玻璃构筑,名曰“望室”。在这里,遥望烟雾中的祖国,思念苦难中的人民,作家心潮起伏,奋笔疾书,终于在1862年完成了早在四十年代就开写的《悲惨世界》——一部洋洋百万余言的宏篇巨著。
《悲惨世界》是雨果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法国和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小说通过主人公冉阿让一生坎坷的遭遇,向读者展示了拿破仑帝国后期到“七月王朝”终结这段法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广阔画面:劳动人民的贫穷、饥饿、屈辱,封建王朝中法律的虚伪,小市民的鄙琐、贪利,劳役的残酷,警察的凶狠,以及资产阶级的萌芽兴起,劳动群众和进步知识分子的反抗、起义……这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历史的缩影,是作家数十年观察、体验、思考、探索的结晶。作品中处处洋溢着对受苦者的同情、对压迫者的憎恨、对善良者的歌颂、对反抗者的赞赏,显示了雨果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1852年人民起义的热烈描写就更接近革命民主主义的精神了。小说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人物性格刻划细腻入微,鲜明生动,以至冉阿让、芳汀、沙威等艺术形象能够长存于世界文学典型的画廊之中。对滑铁卢大战的描写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是浪漫主义的大手笔,与斯汤达在《巴尔马修道院》中对同一事件的写实主义表现手法适成对照,共相辉映。
在《悲惨世界》问世前后,在流亡期间,在格恩济岛,雨果还写了其他许多作品,主要的有诗集《惩罚集》、《历代传说》(第一集)、小说《海上劳工》和《笑面人》等。所有这些题材、形式各异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现实主义的思想内容、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而这一切在《悲惨世界》中最集中、最完善地体现了出来。
雨果在格恩济岛生活了整整15年。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巴黎人民起义,第二帝国被推翻,他才回到祖国。奥特维尔府的故居则在1927年由雨果的后人捐献出来,供热爱雨果和他的作品的人们瞻仰。故居内的各种陈设都保持着当年的风貌。特别是那间全由玻璃建成的“望室”书房,人去物留,还在向人们诉说着雨果创作《悲惨世界》的甘苦,以及作家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自由和民主的追求、向往。
俄罗斯大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悲惨世界》应是“人人必读”之书。的确,一百多年来,这部作品被译成各种文字,超越了时代和国界的限制,成为全世界进步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的艺术魅力还促使美、法等国的电影艺术家们,先后多次把它搬上银幕,把文字形象变为视觉形象,使更广泛的人们可以欣赏这部杰作。
在中国,小说《悲惨世界》早有译本,并为读者熟悉和喜爱。最近,电影《悲惨世界》在中国上映,也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作品的意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