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古立高的新作《隆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3-02
第8版()
专栏:文艺新书

古立高的新作《隆冬》
章仲锷
这是部颇具特色的长篇革命历史小说。从内容上看,它虽写抗日战争,却着重反映战争前夕山区农民深受封建重压的苦难和觉醒的反抗,革命力量的积蓄和壮大过程;从形式上看,完全是中国气派。结构严谨,情节曲折,语言富于生活气息。作者按照自己的路子,写熟悉的生活,作细致的描绘,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普通庄稼人的悲欢离合,有若一幅精妙的生活画卷。对今天的读者(特别是年轻人),不仅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而且有着很大的认识作用。对比最近以来有些专事猎奇、近乎瞎编,或肆意追求刺激、血淋淋的场面而内容贫乏,一味在形式上翻新的作品,我以为它的质朴、通俗和生活化、民族化的特点,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
《隆冬》写的是抗日战争前河北、山西交界处一个山镇——王乐镇的人民奋起斗争的故事。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几经残酷的战斗,终于驱走了地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漫长隆冬,迎来民族解放的春天。小说的主人公郭子刚,他饱经劫难,父亲无辜丧生,自己扛活又遭祸殃,抛家逃亡险些被活埋,最后才找到亲人共产党,返回家乡组织武装斗争。郭子刚没有叱咤风云的智勇和超人的业绩,头上没有笼罩着“英雄”的光环,然而他的经历和道路,反映了苦难深重的旧中国农民的共同命运,他的性格发展是真实可信的,并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感。其他如赵老强的老成持重,孙三元的精明干练,春英的纯真痴情,都给人以较深的印象。而反面人物如孔老金的死硬,孔驰仁的阴险,孔武珠的骄横,也都有栩栩如生的描绘,不流于一般的脸谱化。这些都说明了作者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坚持。
说到民族化,更多的还是表现在作品的语言方面。《隆冬》无论写人、叙事、状物、抒情,都异常通俗、生动,切近劳动人民的口语,而且有着浓重的地方色彩。例如第三章描写丰收的喜悦,有一段写道:“原来正从集上买回齐肩的两口大瓮,每口能盛七、八百斤粮。卖瓮的两人抬着,放进北屋里,喊:‘多便宜呀,一口才五块钱!千年万年哪有个破?瞧这厚实劲儿,这成色,嘿!’是呀,两个大汉抬一口还压得直呲牙;那颜色也着实好看,酱黄色的釉子闪着耀眼的亮光,比那铜镜儿还明!石板盖一压,不怕老鼠、不怕潮,就是好!……骄阳晒呀,暴雨浇啊,水呀,汗呀,总算把庄稼都收回来了!麦子也耩上了,该松几天心啦。”这些语言形象鲜明,恰合人物的身份。这样的例子在书中并不少见。至于结构上的传统小说特点,章节连贯,环环相扣,波澜起伏,跌宕有致,还是比较明显的。
长篇小说过长,这是目前的通病。《隆冬》似乎也有拖沓和不够紧凑的缺点。另外,人物虽多,有着突出性格的却不多,实际上还是可以做一些精简和删并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