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不要划“小圈子”,要划“最大的圈子”——介绍《周恩来选集》上卷中关于团结的理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3-05
第5版()
专栏:

不要划“小圈子”,要划“最大的圈子”
——介绍《周恩来选集》上卷中关于团结的理论
傅白芦
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前进,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在理论上,几乎每一个革命者都会认为是正确的;然而,在实践上,却往往存在两种不同的作法。按照周恩来同志的概括,一种是:“少数人自己划个小圈子把自己圈起来”;另一种是:“先划一个最大的圈子,把亿万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哪一种作法是正确的?每一个革命者在口头上也都会认为后者是正确的。但是,诚如周恩来所指出的,“这几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很难”,决不能够“做的和说的不一样”。回顾中国革命的历程,恰恰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有着宝贵的经验和惨痛的教训。
阅读《周恩来选集》上卷,学习其中关于团结的论述,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可以成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武器。
加强全党规模的有原则的大团结
党的团结,是人民团结的核心。周恩来把增强党的团结放在首要的位置,在党内生活上他坚决反对“划小圈子”,坚持不懈地、身体力行地“划最大的圈子”。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周恩来在非常复杂的条件下,和党的其他一些领导者一起,努力探求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以建立新的阵地,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如何在斗争中加强党的团结,使党日益巩固和强大,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的1928年11月,作为中央组织部部长的周恩来,在为《告全体同志书》第四部分《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执笔起草时,看到许多党员动摇消极,甚至公然叛党,看到破坏党的组织,妨碍党的工作的种种表现,深深感到必须“使全党的同志团结在布尔什维克的精神之下一致奋斗”。他从检查党的组织状况入手,对于危害团结的党内纠纷,主张从加强党的政治教育,提高党的政治、理论水平等积极方面去肃清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意识。当时,他的思想大体包含了以下四个基本方面。
第一、反对两种倾向:一种是“只有机械的服从,而无活泼的党的生活”的“家长制”倾向;另一种是,在纠正“家长制”时,又有极端民主化的倾向。例如党员对于党的决议,可以随便不执行;党员不得党的许可,可以自由行动,等等。周恩来认为,“这种小资产阶级极端自由的思想,可以把党的组织打得粉碎,以至于消灭”。这两种倾向,都是应该反对的。
第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斗争,反对个人的意气之争和小组织的活动。周恩来认为,反机会主义的斗争,在政治上是十分重要的。这主要是肃清机会主义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批判机会主义的观念,分析产生机会主义的根源,使全党同志有个明白的认识,才能使党走上正确的道路;“决不是排除了几个人就能把机会主义肃清的”。周恩来当时观察到:有一些人把这种严肃的政治斗争,变成专门对人的意气之争,因私人感情而借题发挥,攻击他人;有一些人形成小组织,用来攻击他人,甚至使用“资产阶级种种政客官僚的卑污恶浊手段”,以致党内出现闹不清的意气之争,造成无穷的纠纷。周恩来痛斥这种破坏党的最恶劣的倾向,认为这“是与无产阶级的党绝对不相容的”。
第三、强调消除党内的“工学界限”。周恩来当时就十分明确地指出:“因反机会主义而变成反知识分子,这是很错误的”;“放着反对小资产阶级意识不谈,专门反对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个人”,就会造成党内的工学界限,增加党内的纠纷。他分析了当时的情况,认为:知识分子虽然有很多动摇的,但是能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奋斗的人也是不少的;而在无产阶级中,也有不少丧失了无产阶级的意识而染有小资产阶级意识的;因此,根本的办法是反对小资产阶级意识,加强积极的教育,实行党的改造。既要坚决地引进新的积极分子,尤其是工人同志;又不要陷于形式主义的错误。那种机械地找些工农分子进来,甚至机械地规定领导机构中工人成份的比例的做法,是不对的。
第四、在革命遭遇挫折,党的处境困难的时候,要着眼于未来,要看到革命每天都在向前发展,必须振奋革命精神,反对悲观消极。周恩来看到当时还存在另一些表现形式的非无产阶级意识:有的有“雇佣革命”的观念,做工作就要钱;有的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观念动摇,或因为看到“党内有些个人的意气之争和政客式的结合挑拨”,于是心灰意懒,不愿积极工作。针对这种现象,周恩来从党的工作,党员必须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情绪,引导群众走向积极的道路等方面,讲清道理,鼓励大家坚定信心,认为“只要全党同志坚决地一致地奋斗,少数坏蛋断乎不能破坏党的组织”。并且严肃地指出,消极观念,是“小资产阶级的悲观主义”,“是一种堕落的倾向”,是必须反对的。
周恩来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要搞好党的建设,必须消除党内纠纷,加强党的团结。这些深刻的论述,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总结了历史经验,增进了全党的团结,党的领导日臻成熟,党的事业日益兴旺发达。在这时期,周恩来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发展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思想。
他在主持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工作时,就经常考虑如何把西南的党建设成为更加坚强更能战斗的党,其中主要的一条,就是“要在思想上组织上巩固党”。这在1942年1月《建设坚强的战斗的西南党组织》一文中,已有十分明确的表述。而在1943年4月所作的《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的报告提纲中,更为详细地阐明了他的思想的各个方面。在“领导者的任务”这一章节中,他主张要慎重地从政治标准和工作能力两个方面来挑选干部和分配干部的工作,不应该“专用所谓
‘自家人’”;他还主张对党的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工作进行检查,并且批评了那种认为检查“有损领导威信,或动摇自己信心”的观点,他说:“领导威信不是从掩饰错误中而是从改正错误中提高起来的;不是从自吹自擂中而是从埋头苦干中培养起来的。工作信心,改正错误后只会增强,不会减弱。只有那种要虚荣爱面子的人才会怕揭发错误呢!”1948年2月,他所写的《领导作风的一个重要问题》的党内信件中,更加强调“对任何一个同志,必须有一个基本估计,就是基本上是可信任的还是不可信任的。如果有充分材料说明他是不可信任的,那党就应该对他采取排斥或怀疑的态度”;“如果是可信任的,那就不管他有多少条错误,思想作风有怎样的毛病,党对他还应给以信任,在信任中来批评他的错误,纠正他的作风”。这个基本估计,对于党内团结(也完全应该伸延到党外团结)是万分重要的。更为深刻的是,周恩来还在这个信件中指出,要做领导者,必须团结他所不喜欢和不愿接近的同志,要称赞其对的方面,批评其不对的方面,然后才能改造犯错误的同志,同时也就改造了自己的领导。这对于某些习惯于以改造者自居,似乎自己毫无改造必要的同志说来,无疑是特别具有教育意义的。
以上所述,是周恩来所倡导的“领导党的方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点就是加强全党规模的有原则的大团结。
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前进
如果只有党的团结,而没有党和广大人民的团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就不可能取得胜利。周恩来在党和非党的团结问题上,同样地坚决反对“划小圈子”,坚持不懈地、身体力行地“划最大的圈子”。
1949年5月,周恩来在《学习毛泽东》的报告中,对党与非党的团结问题,作了这样的概括:“从中国共产党的范围来说,他是代表无产阶级的。中国的无产阶级数量只有几百万,在全中国的人口中连百分之一还不到。代表这样一个阶级的共产党怎样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毛主席的根本着眼点就是把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用到中国,争取最广大的人民大众团结在无产阶级周围来取得革命的胜利,而不是把自己缩小到最小的圈子里来空谈革命”。
但是,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在党内来说,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在1949年4月《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前进》的报告中,周恩来认为,有两个“观念上”的问题需要解决。(一)“过去都有这样一个不好的传统,就是一听说这个人是党员,是青年团员,就放心了,什么问题也没有了;一听说是非党员非团员,马上就另眼相看。”他指出,不能这样看问题,因为事实并非如此。一个人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不一定完全入了党。他还以自己犯过错误为例,谆谆告诫每个同志要经得起千锤百炼的长期考验,要经常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要加强自己的改造。他还再三教育党内同志要充分看到党外同志的许多长处,要向人家学习;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急躁;要彼此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团结所有能够争取的、能够合作的同志一道前进。(二)“就是我说的话就对,人家说的话就不对”,自己的意见“是神圣不可侵犯”,这就是独断。周恩来从辩证法这个词的希腊字源的本来含意,谈到历史上哲学家、政治家的辩论,谈到“为了寻求真理,就要有争辩,就不能独断”。他认为,“有不同的意见的人跟我们来讨论、争论,真理才能愈辩愈明”。他还认为,即使自己有很多对的意见,还是应该听人家的意见,把人家的好意见吸取过来,这才能使思想更为发展。他指出,“用这样的精神去做事情,才能团结更多的人和我们一道走”。如上所述,这两个问题不解决,与非党同志就谈不上团结。这两个问题实质上就是一个,按周恩来概括的说法,就是“一小圈圈人”“把自己圈起来”,“画地为牢”;就是“不象个领导者,反倒象个孤立主义者”,“成了‘无兵司令’、‘空军司令’”;就是“左”,就是“把整个队伍推出去”。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即将到来的当时,周恩来已经预见到“左”倾错误将会对全国人民大团结造成严重的危害。
上面曾谈到,他提出了一个“领导党的方式”。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一个“领导群众的方式”。并且认为,这两种方式是不同的。周恩来说:“领导群众的方式和态度要使他们不感觉我们是在领导”;“领导群众的基本方法是说服,决不是命令”。这是讲得十分深刻、十分精辟的,值得我们仔细领会,具体实践。
周恩来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观念上,把党外凡是能够争取和我们合作的人士,当成党内干部一样看待。因为,“我们今天是新中国的主人,不能讲起来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政权,人民民主的国家,可是做起来却是一小圈圈人,不象个领导者,反倒象个孤立主义者,做的跟说的不一样。”“对自己应该自勉自励,应该严一点,对人家应该宽一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长远利益,所以,团结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在广大人民中间,大家彼此怎样合作的问题”。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需要团结合作,一道前进。这就是周恩来关于党和非党团结的思想的核心。
周恩来当时所倡导的“先划一个最大的圈子”,是进行了科学的阶级分析的。他认为,团结,是人民的团结,人民团结起来,是为了共同对付最反动的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集团。对不属于人民范畴的、被划出去的人怎么办?周恩来指出:“还要看到,这里边有许多人还可以改造”;对于反动营垒中可能分化出来的人物,也要争取、教育、帮助他们。
周恩来同志就是用这样的无产阶级的精神和气概,孜孜不倦地、身体力行地团结所有能够争取的、能够合作的人们,和我们党一道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