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如何看待粮食增产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3-06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如何看待粮食增产问题?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侯学煜
解决粮食增产问题,首先要树立“大粮食”观点。增产的途径不在于强调扩大水稻、玉米、小麦面积和复种指数,而在于提高单产,重视集约经营。根本问题是要靠政策,靠科学。
我们是一个十亿人口的国家,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必须自力更生地增加粮食产量。如何增产粮食呢?这是一个很值得商讨的问题。
增产粮食的主张很多。有人提出必须稳住水稻、小麦、玉米等的种植面积,不宜再减少,还有人主张把南方双季稻面积稳定下来。这些主张对吗?
我看,首先应该找出我国粮食增产速度缓慢的原因是什么?根据近几年我到南北各地调查,各地农民吃“大锅饭”是首位原因。自1956年起,特别1958年以后,农村生产关系改变的速度超过了生产力。那时,我们在野外考察,经常看到一小块田里有几头牛犁田,一二十个人在一起干活,窝工的现象很严重。1980年10月,我到安徽省考察,看到了可喜的变化。凤阳县梨园公社雁头塘生产队,二十多年来年年靠吃返销粮,每年秋后大人小孩就外出逃荒要饭。打倒“四人帮”后的1977年,虽然气候正常,粮食亩产仍然只有66斤,还吃返销粮8,000斤。1979年实行大包干到组;亩产粮食200斤。1980年改为包产到户后,粮食亩产四百斤以上。当年除留口粮种子外,向国家出售粮食十一万多斤,还卖花生一万多斤。这个情况说明,同样的耕地、同样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条件,吃“大锅饭”和不吃“大锅饭”,是大不一样的。农民有了真正自主权后,才能产生积极性,才能发挥土地的优势和人力的优势。不恰当的生产关系,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必然障碍粮食生产的发展。
其次,广种薄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1980年我到创春小麦高产纪录的青海柴达木盆地调查。那里有好几处农场小面积(15亩)耕地的春小麦单产达到2,000斤,还有一个1,500亩耕地的生产队,平均亩产达到1,000斤。但是,大多数农场的平均亩产只有二三百斤。这是因为当时上级每年只要求各农场保证种麦面积,对产量并无明确要求。于是,各农场就搞广种薄收,不去集中水、肥、劳力搞精耕细作。又据河北省南皮县穆庄大队的实践,那里有大面积盐渍化土,1974年播种粮食2,650亩,单产只有46.8斤;1978年粮田面积缩减为1,769亩,集中使用水肥,精耕细作,单产提高到211.8斤;1979年再将粮田缩减为1,229亩,单产提高到336.6斤。这两年,这个大队在沙地造林、洼地种苇、盐地种草或草粮轮作,全面发展了农林牧业。这就说明,粮食产量的高低,不单靠种粮面积的大小,我国许多地方粮食低产,是与广种薄收的指导思想分不开的。
破坏森林、开垦山地、围湖造田,是形成水旱灾害、影响粮食生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山地毁林开荒,不仅损害林业、畜牧业和多种经营,对粮食生产本身也造成不利后果。晋西群众说,“开荒到顶,人穷绝种”,“山上开荒,山下遭殃”。湖南西部雪峰山砍伐森林,全垦山坡,甚至在30°以上的陡坡上种植玉米,与杉木幼苗间作。1979年一场特大暴雨,就冲毁洞口县山下稻田一万余亩、旱地二万余亩。安徽大别山1958年砍树烧炭炼铁,因水土流失,往后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围湖造田表面上增加了耕地面积,由于减少了储水量,雨季发生涝灾,旱时又缺水灌溉。例如安徽霍丘县城西湖围垦前可储水七亿立方,围后只能储0.75亿立方。汛期一到,六亿多立方水到处泛滥,不仅被围的湖田发生渍灾,而且湖的周围农田被淹。当地群众说“围湖是围了锅底,淹了锅边”。1980年因受涝,失收粮食一亿斤以上。此外,由于围湖和建闸,鱼类不能洄游湖中产卵,鱼、蟹、虾等水产大量减少。这些动物性蛋白质粮食损失了,莲子、芡实、茭瓜等植物性粮食也无处生长了。例如安徽枞阳县一个白荡湖,原有水面18万亩,现在已围垦三分之二的湖面。围湖前年产鱼二百余万斤,1979年下降到二十余万斤;过去野鸭捕获量达到一百万只以上,现已绝迹。1980年圩田冲破了三分之一。有人说得好:“人要违反天理围湖造田,老天爷把它退垦还湖了。”
全国自南到北不合理地乱改耕作制度,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1958年以来,南方“一刀切”地推广双季稻,有的地方粮食总产量反而降低。例如长江中下游土壤肥沃处,双季稻两季一般共约千斤,如遇秋雨低温晚稻不保收,一年仅能收早稻700斤。但稻麦(油菜)两熟,反而可稳拿1,100斤。1980年江苏组织七个地区26个点进行百亩连片高产试验,证明稻麦两熟的产量可超过双三熟制。以邗江县湾头公社田庄大队为例,稻麦两熟亩产2,014斤,而双三熟亩产只有1,515斤。湖南桃源和江西泰和一带双季稻一般也不过六七百斤。上述地区七八月间光照和大气热量较好(光照占全年30%),早稻在此期间已进入生育后期,光合效能大减,晚稻又正处于秧苗期,叶面积很小,不能充分利用七八月间的光热条件。这一带冬季较冷,春季温暖,正适合小麦、油菜的春化阶段所要求的温度,能充分发挥“午季”的作用。而且双季稻长期浸水,晚稻茬如套种绿肥,缺乏耕翻和冬季晒垡的机会,容易使土壤次生潜育化;土壤因透气性差,稻根呼吸困难,即使施肥很多,稻根也不能充分吸收养分。田间灌水时间长,一些害虫的天敌如稻田蜘蛛被淹,不能生存、繁殖,也加剧了晚稻病虫的危害。尤其是一年种两季同一种作物,需肥量大,用种子多。可见,南方双季稻面积要缩减,不应稳住原来不合理的面积。
东北平原自“大跃进”以后,缩减高粱、谷子和大豆的种植面积,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原来的大豆田现有90%以上间种玉米,谷子地里也间种玉米。玉米是喜温作物,尤其中晚熟玉米品种,生育后期如遇早霜就会造成严重减产。另外,玉米为高秆作物,与大豆间种,会把大豆的阳光遮掉,降低局部温度,在东北生长季节短的气候条件下,必然会引起大豆减产。
华北平原历史上盛行以秋粮为主的冬季休闲二年三熟制,一季种秋作物高粱或玉米,一季种晚秋的大豆或谷子,一季小麦。目前平原的耕作制十分单一化,冬小麦和玉米一般约占80%面积。1958年以来,一再压缩抗旱、耐碱的谷子和高粱的栽培面积,而适应沙土的花生、耐湿的大豆和耐轻盐土的棉花也多被小麦、玉米挤掉。这样不仅造成棉、油减产,而且小麦、玉米连年重茬连作,既掠夺地力,又使土壤缺乏有机质,没有豆类根瘤固氮细菌活动,加以因无豆饼、花生饼作肥料,土壤肥力递减,粮食的产量总是提高不起来。
分析了上述原因以后,解决粮食增产问题,就有了努力方向了。
除了按经济规律办事,纠正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外,首先要树立“大粮食”的观点,要打破粮食只限于水稻、小麦、玉米等以淀粉为主的禾本科粮食的狭隘看法。要从人体的健康需要出发,除了发展满足热量的淀粉粮食以外,还需要发展含动物蛋白质的肉、蛋、奶、鱼等,发展植物蛋白质、植物油以及蔬菜、水果、食糖等粮食。因此,在东北种大豆和甜菜等,在华北种大豆、花生,在南方种油菜、花生,华南种甘蔗,就不能误认为不种粮食了;更不要把湖泊养鱼、蟹、虾和野鸭,湖边种莲子、菱角、芡实、茭瓜等,算作粮食以外的东西。另外,对油茶、板栗、核桃、柿子等木本油粮,也都要加以重视。有了这个“大粮食”观点,就不会再干围湖造田、毁林开垦山地,破坏生态平衡的蠢事了,也不致违背因土种植的规律了。
提高全国各类低产田的单产,是解决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南方红黄壤旱作坡地所占面积约有1.8亿亩,粮食亩产不足二三百斤,有的甚至几十斤。这类低产田都呈强酸性反应,除施氮、磷、钾化肥和绿肥外,施用石灰岩粉末以中和土壤酸度,是提高玉米、花生、豆类、甘薯等旱作物单产的关键性措施。如能修建小型水利工程,将部分旱地改种小麦、水稻,增施肥料,亩产800斤是容易达到的。此外,在丘陵山沟中的冷浸田、锈水田、黄泥田等也多是强酸性土,每天日照时间短,水稻亩产不足三四百斤,除施用石灰外,特别要修建环山防洪沟和排水沟,搞好排灌系统,做到干耕晒田以免土壤发生沼泽化和次生潜育化,改为冬种小麦、油菜、蚕豆,夏种中稻,亩产到800斤也不难。南方许多低产的积水田,目前亩产仅二三百斤,主要矛盾也在于解决内涝和排水问题,亩产提高到800斤也是可能的。
北方的低产田主要属盐渍化土壤。一类夏季多雨的,在黄淮海平原地区,主要环节在于解决春季抓苗问题,包括洗盐、躲盐、耐盐、抗盐等多途径措施,由亩产200斤提高到500斤是容易办到的。内陆干旱区的盐渍化低产田,田块不宜过大,土地要平整好,灌排系统要分开,利用那里的光、水、热的优势,春小麦亩产由二三百斤提高到千斤也是有可能的。全国低产田约五亿亩,如集约经营、科学地投入适量物质和能量后,平均每亩增产二三百斤,全年就可能增产一千亿斤以上的粮食。
增产的另一重要途径,就是要提倡用地养地的耕作制度,即豆科作物要与禾本科粮食作物、旱作与水稻的倒茬、轮作。南方要缩小现有的双季稻种植面积,以减少长江流域早稻烂秧,秋雨低温所引起的失收或秕粒。即使在大气热量充足的桂南、粤南,一部分种双季稻,一部分也要改为旱、水、旱三作,实行轮作制,以免稻田泡水时间过长,防止土壤次生潜育化。华北要因地制宜地提倡小麦、玉米与大豆、花生的倒茬轮作。东北要发挥大豆、甜菜的优势。西北春小麦要与豌豆、蚕豆、油菜轮作,这些都是增产的重要方向。
此外,我国东半部在适宜生态环境下,推广核桃、板栗、柿、大枣(包括亚热带的油茶)等木本油粮,南方发展柑桔、荔枝、龙眼、菠萝、香蕉等水果,北方发展梨、桃、苹果、葡萄等,也都应看作是粮食的增产。
在增产动物性粮食方面。南方养好菜牛,高原养好牦牛,西北草原和华北海边盐土草地养好牛羊,农村大养家禽和猪,江河、湖泊、池塘养鱼,都是全国重要的增产途径。利用三四亿亩水面养鱼,适当投饵,即使以每亩30斤计算,也可以产蛋白质粮食100亿斤。
总之,解决我国当前十亿人口的吃饭问题,首先要有“大粮食”的观点,而增产的途径不在于强调扩大水稻、玉米、小麦面积和复种指数,而是在于单产的提高,重视集约经营。根本的问题是要落实发展农业的正确方针,靠政策,靠科学,不断提高群众的积极性,保护和发展农业生产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