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摆脱“左”的影响 调整科技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3-10
第3版()
专栏:

摆脱“左”的影响 调整科技工作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 黎崇勋
全国科学大会以来,科技工作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形势是好的。但这并不是说科技工作中不存在“左”的影响。为了使我们的科技工作在调整中有所发展,当前很有必要清理一下这些“左”的影响。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严重失调。长期以来,我们在指导思想上把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寄托在基本建设上,忽略了科学技术的作用。直到现在,科学技术部门还是作为一个消费性的事业部门来对待,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比例,每年都是“等米下锅”,影响了科研任务的落实。从上海纺织系统的情况看,二十多年来,由于抓了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强对花色品种的研究开发工作,尽管有一百多家工厂支援内地和本市机电仪表行业,厂房面积减少了十几万平米,纱锭减少了百分之二十,产值却增长了五倍,劳动生产率提高近三倍,花色品种也不断扩大,并成为目前上海出口产品的主要支柱之一。但是,长期来由于体制上的弊端,上海纺织工业生产虽然发展了,利润增加了,而科研经费却没有相应增加,一些较大的科研项目和中间试验无法安排,致使目前已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些产品基本上是中档的,消耗高,售价低,缺乏竞争能力。如果我们能把这些老厂的技术改造放在应有的地位,我们的纺织产品,以及其他产品,就一定能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其次,在制定科学技术规划的指导方针上,盲目赶超的思想影响比较严重。当然,不是说不要“赶”或“超”,我们的努力目标是要进入世界的先进行列。我们反对的是那些不顾国情,只从主观愿望出发的盲目的“赶超”。由于这种盲目性造成许多“半拉子”的“长胡子项目”,欲上不能,欲罢不得。这种教训是深刻的。由于我们较少地注意到现实的国民经济水平,忽视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忽视科技队伍的实际状况,不注意从实际出发,结果是片面强调高速度,高起点,带来了高指标,而对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和基础技术考虑不足。如对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而又有可能解决的技术问题,长期以来都没有放在应有的地位,农业科学技术、与人民生活相关的科学技术项目,长期得不到重视,这是科学技术任务安排上的失调。
第三,在布局上强调所谓建立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体系涉及科学技术结构的问题,而科学技术结构,应当同国民经济发展结构相适应,如果离开国民经济结构,孤立地谈科学技术体系?就必然会脱离实际。长期以来,究竟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科学技术体系,在概念上是不明确的。中央同地方如何结合?科学院、高等学校同产业部门如何结合?我们整个科学技术力量和机构应该怎样配备和设置?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原则和规划,于是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做法。再加上“部门所有制”、“地方所有制”的障碍,造成全国机构重叠、阵线过长、力量分散,“内耗”越来越严重。这是科研机构设置上的失调。
当前,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是要使国民经济有一个新的结构和合理的比例。这个任务是艰巨的、复杂的。
为了适应整个国民经济的调整,科学技术工作应以调整为中心,科技工作的调整不光是科技系统的任务,也是经济管理部门的任务。
第一,要端正科研方针和调整科研任务。
要将科技工作的着重点真正放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上来,对科研任务的安排,不论是长远的或近期的,基础的或应用的,都要明确这一目标,以此作为我们安排计划的总的指导思想。我们并不否认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有相对独立性,因而在布局上应注意这些特点;但从总体看,从发展过程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定要同国民经济的发展相结合,这是当前调整科技工作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第二,要继续搞好扩大研究所自主权的试点,继续积极推行合同制。
扩大研究所的自主权是科技战线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重要措施。去年以来,上海部分科研单位进行扩权试点,对促进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目前对科研体制还不可能进行大改大革的情况下,要着重巩固和完善已经进行的扩权和改革,并逐步扩大扩权的试点单位和扩权的范围,使扩权和改革同科技工作的调整相适应。
我们感到,在优先保证国家计划科研任务完成的同时,积极推行合同制,不仅有利于加强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使科研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逐步向社会化方向发展;也有利于补充科研经费的不足,使一部分从事应用和发展研究的单位逐步向企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去年,我们在推行科研单位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合同的同时,还对部分重点科研项目试行了由科委与承担任务的单位签订纵向合同的办法。这种纵向合同加强了承担任务单位的技术经济责任,加快了科研工作的进度。由于纵向合同实质上仍然是带有行政指令性质,较多的是单位对国家承担责任,而单位和个人得益不多,不利于鼓励先进,有些研究所对签订这类合同的积极性还不高。因此要在进一步推行纵向合同中,研究改进这个问题,以更好地体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结合。
在安排纵向合同时,指导思想上要明确优先安排一些密切结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业和轻纺工业的科研项目,特别要重点扶植那些投资少、见效快,而又有地方传统特色的项目,以保证纵向合同的签订能更好地符合科技工作调整的方针。
第三,关于科研机构的调整和改革。
大部分从事应用和发展研究的单位,可根据需要和可能,争取同一些经济单位组成各种形式的“联合体”,逐步从“部门所有制”、“地区所有制”和“分级所有制”(指省、市、地、县各级)中解脱出来,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重新进行调整和组合。大多数从事应用和发展研究的科研单位应该成为一个经济体,逐步形成科研、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的综合体。科技发展要以经济增长的需要为动力,经济发展需要科研为它提供先进的技术,两者要从体制改革中达到统一。目前的情况是纵横交叉,错综复杂,单靠科研行政部门从组织协作来领导科学技术工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种不同的“所有制”的存在,形成各据一方的局面,不打破这些障碍,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很难发挥出来。因此我认为可以通过行政干预、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逐步引导他们之间的联系和调整。这是调整中的难题,必须积极而认真地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广。
为了推动科研与生产的联合,我们感到当前有必要迅速确定一个科研经费在总产值或销售额中合理的比例。建议科研经费实行“双轨制”:一方面,要开辟科研经费的新的渠道,主要经费可由经济部门按比例拨款,每个企业(工厂或公司)都应确定一个科研经费的比例;另一方面,由国家拨款,重点扶植一些带有综合性的、跨部门跨行业的、比较长远的、重大的项目。可实行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的办法。现在单纯依靠国家拨款弊病甚多,最突出的弊病是科研、生产“两张皮”,贴不在一起。
第四,改善科研工作的领导,使科学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
为了改革领导管理上的落后状态,建议国家建立科技管理“数据库”,存储大量的科学、技术的分类、统计、成果以及各种国内外的技术情报资料等,以作为组织管理科学技术的资料信息库,随时供全国各部门、各地方调用。地方也应根据情况建立自己的信息库。要建立科学预测和技术政策研究的工作部门,逐渐形成一支为决策部门提供各种方案的咨询和参谋队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