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记南京大学副教授张福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3-10
第3版()
专栏: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记南京大学副教授张福炎
1979年6月的一天下午,在法国控制数据公司的一幢楼房里,法国的一位计算机专家,正在给15位中国技术人员讲课。当他讲到高速行式打印机走纸系统的加速平台和减速时序原理时,后排站起一个近40岁的细高个子,对正在讲课的专家轻声说:“先生,这一部分讲错了,应该……。”接着,他熟练地在黑板上画下两道波形。
这位专家仔细听完这位听讲者的解说,沉入深思。接着,他说道:“张先生,这门课我已经教了十年了,培养过欧洲和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技术员,这样讲错已经十几次了,他们都没有发现,今天从张先生这里学到知识,我感到非常高兴。”说完,他又记下了黑板上的波形。
这位细高个子的人,就是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系统结构教研室主任张福炎。他是应地质部的聘请到法国协助辅导中国技术人员的。地质部从美国在法国的一个分公司进口了两套大型计算机,派出技术人员赴法学习计算机技术,张福炎担任他们的技术顾问。
张福炎同志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对计算机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才能。早在1976年,江苏某公司从国外进口了一台计算机,他就被聘请去给技术人员讲课,参加计算机的验收工作。当时,原五机部老专家王运丰,也被公司请去参加这一验收工作。王运丰从来往资料中发现材料不全,提出“机器可能是旧的”的疑问,嘱咐大家要注意机器质量。张福炎带领硬件组的同志从机器本身查找。白天他们跟外国技术人员一块装机,晚上他们分别对机器逐件检查,把每一块线路板都抽出来比较,测试使用的电子器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也不放过。就这样辛勤工作了二十来天,从查到的大量书面和实物的证据中,证明是一台使用和返修过的旧机器,连主机里面的线路板子都维修过。外商不得不承认是一台旧机器,同意赔偿损失,更换一台新机器。张福炎在这次验收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连外国公司里一个曾获得博士学位的计算机专家,也非常佩服他的才能。
张福炎从1958年开始学计算机。二十多年,他从搞电源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了。他曾参加过三台进口计算机的验收与调试工作,培养过多批计算机技术人员,他还参加设计、调试了三台国产计算机。他本来擅长硬件,但对软件部分也下苦功研究,软硬结合,成了他学术上的特点。
张福炎同志治学态度严谨,一丝不苟。1970年,江苏无线电厂制造C3数据处理计算机,张福炎是该机的主要设计人员之一。机器使用三年后,用户提出再加上浮点运算系统。张福炎利用整个暑假,把浮点运算系统设计好,直到投入生产。他搞科研是如此,搞教学同样极端负责。去年上半年,他给79级上系统结构课,这本是他的专长,但每次上课他都事先做好充分准备,讲稿几经修改。课堂上,他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象磁石一样把每个同学都吸引过来,经常有一些高年级学生,跑来听他讲课。张福炎说得好:“作为一个人民教师,首先要把教学搞好,出人才比出科研成果更重要。搞科研是为了丰富提高教学内容和质量,而教学又能充实科研,扩充知识面。”
“业精于勤”,张福炎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刻苦钻研业务。多年来,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星期天。知识的取得,是靠平时的积累。他善于在一种杂乱的环境中挤出时间学习。前年9月份,第二十九届国际计算机通讯博览会在法国巴黎召开,会上展出了美国、日本、法国、英国、西德等国家的计算机设备。当时张福炎正在法国,连续两天都在博览会仔细观察,他与工作人员认真交谈,中午也不休息,为教学和科研搜集了不少资料。
由于张福炎的教学、工作成绩显著,1978年晋升为副教授,时年39岁。他常说:“要想把我们国家的计算机事业搞上去,关键在于踏踏实实地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 方延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