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他们在为祖国勤奋学习——中国学者在瑞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3-10
第3版()
专栏:

他们在为祖国勤奋学习
——中国学者在瑞士
圣诞节的瑞士,白雪皑皑,千山万壑,银装素裹,正是滑雪季节。一辆辆小汽车载着人们,奔赴山区,去度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假期。这是瑞士政府法定的假日。但是,在瑞士进修的近百名中国学者却依然象往常一样,冒着寒风,迎着朝雾,急步赶向实验室,端坐在操作台前,坚守在仪器旁,开始了新的一天工作。他们是那样的专心致志,忘却了时间的流逝,直到暮色苍茫,才匆匆回到住地。做点简单的饭菜,冲洗一下身躯,消除一天的疲劳;接着又伏案读书,直到夜深人静……这就是中国学者们的假日生活。其实,何止假日如此,一年三百六十天,他们几乎天天都是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中度过的。
化学家的工作是艰苦的。要得到一个科学结论,必须做大量的实验,而且往往是失败多于成功。每次实验,从设计到操作,经常持续数日。陈水林和黄永仁是第一批到瑞士进修的中国学者。近两年来,他们一直埋头在实验室工作,从未度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有时中午就是一杯凉水,一个面包,守在仪器旁观察实验。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努力,他们已经基本上完成了预订的研究课题,取得了很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在巴塞尔大学妇科医院进修的曹泽毅,是一位外科大夫。他的导师凯塞尔教授是妇科医院院长、瑞士著名的妇科肿瘤专家,治学严谨,享有盛誉。曹大夫到瑞士不久,由于刻苦学习,苦心钻研,很快就掌握了该院的先进手术技术,而且还做了大量的肿瘤分析实验。他的刻苦学习精神和极端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得到他的导师的赏识。去年10月,曹大夫被凯塞尔院长破例聘请为该院的主治医生(全院共有三名主治医生)。对于外国进修学者,这是一份不寻常的荣誉。
何起祥、宋鸿林和赵霞飞三人,是在苏黎世高工地质研究所进修的中国地质学者。他们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学习上团结互助。为了收集地质资料,他们经常跋涉在阿尔卑斯山的奇峰异谷之间,一呆就是一二个月。野外的工作是艰苦的,他们的工作区是雪线以下的悬崖峭壁。上面是雪山冰河,下面是万丈深渊。但他们不畏艰难险阻,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在短短的一年中,就胜利地做完了四十多个样品的分析。得到了瑞士同行们的赞许。
数学家的确是科学界的“苦行僧”。他们的工作是一项非常艰苦的脑力劳动。在瑞士进修的史松龄、李忠等,终日埋头书桌,悉心研究。早晨很早就走向学校,晚上又自学到深夜,他们就这样辛勤刻苦地学习着。
更可贵的是那些较年轻的研究生。他们首先要过语言关,又要跟班听课,通过考试,才能取得做博士论文的资格。他们的担子是很重的。在纽沙泰尔大学学习的叶培剑,从来到瑞士第一天起,就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攻外语关,他逢人便说,不耻下问,不到半年,已基本能同外国学生一起跟班听四门功课了。韩渝生对专业学习认真踏实,从不轻易放过一分一秒。一次,她由于劳累过度而晕倒,碰伤了额头,导师劝她休息几天,但她第二天就带着淤血的伤口坚持跟班听课了。
是什么力量鼓舞着他们在异国他乡这样勤奋地学习和工作呢?
是党,是祖国,是人民的殷切期望。他们牢记着祖国的嘱托,在灯红酒绿的异国都市,眼不迷,心不乱。每当他们走到一起,总要谈谈祖国的变化。祖国四化的步伐使他们欢欣鼓舞,他们的心与祖国的脉搏一起跳动,他们在为祖国勤奋学习。
刘瑞亭 靳仲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