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三让天下”美名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3-10
第8版()
专栏:风物小志

“三让天下”美名扬
江苏苏州 郁乃尧
江苏无锡县的伯渎河畔梅村,有一座庄严古朴的泰伯庙,离此不远的鸿山南麓又有树木葱郁的泰伯墓地。
泰伯是二千年前的古人,原是周太王的长子,周文王的长兄、周武王的大伯,住在今陕西岐山一带。泰伯为了成全父意,让位给三弟季历和季历之子武王昌,他和二弟仲雍离开周国,来到当时称为“荆蛮之地”的江南定居。泰伯在当时为了便于去河荡水泊中捕鱼捉鳖,把头发剪得很短,并在身上刺绘了各种奇异的花纹,“以象龙子,不被伤害”。这就是所谓的“断发文身”。他和当地“蛮民”一起劳动,共同生活,逐步改变了“刀耕火种”的原始耕种方法。他又教“蛮民”的孩子识字读书,在该地区建立了村庄,取名为“荆村”。后来泰伯又在荆村筑起了城池,规模虽不大,却是江南一带第一个国家,取名为“勾吴”,即是古城苏州最早的前身。泰伯也成为吴国的世祖。
周太王病故后,朝廷召泰伯回国,继承王位。泰伯回去,料理好丧事后,再二再三地辞让王位,又和二弟仲雍再度南下。泰伯“三让天下”的美德也从此天下扬名。
据说,泰伯死后,当地人民就把他的旧居改为祠庙,称泰伯庙,又称至德寺,俗称让王庙。现存的大殿是明代弘治年间重建的,清末又重修过。大殿前的青石碑坊,中刻“至德名邦”四字,周围配以龙云仙鹤图案装饰。“至德名邦”四字概括了吴泰伯“三让天下”的美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