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还需要这样的“走官”作风——读延安《解放日报》一篇通讯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3-11
第3版()
专栏:

  还需要这样的“走官”作风
  ——读延安《解放日报》一篇通讯有感
  王谨
1944年7月22日的延安《解放日报》第二版刊登了一篇冀中通讯《走官》。通讯的第一段这样写道:
“赵县的老百姓和县政府的干部们,给他们的县长,也可以说给他们亲密的战友,起了一个外号——
‘走官’。因为他们看到县长陈翕儒同志,不象从前的‘县太爷’,一天到晚坐在衙门里要钱,要粮。陈县长呢,不骑马,不坐车,整日价用着他的两条粗壮的腿,从这个庄子走到另一个庄子,忙着替老百姓办事情,想活路。一遇到有了敌情,他又领着游击队走上火线,打鬼子。陈县长平素穿着老百姓的布大衣,如果不是认识他的人,谁也不知道他是当县长的。”
据报道:这位抗日民主政权的陈县长,“一个人要做几个人的事情”,既当县长,又当科长,又当秘书。“漫地里看水车的一间小屋就是他办公的地方”。因“嫌生火做饭既耽误工作,又暴露目标”,“他腰里经常揣着干粮”。由于他工作深入,团结起根据地的大多数群众,“抗击了敌人”。“赵县的民主县议会在他的努力下建立起来,包括各个阶层的代表。他和中间人士搞得很好,曾经是怀疑过民主政府的人,在他坚持统一战线政策之下,也举起双手拥护民主政府的施政。”不幸的是,这位被老百姓誉为“走官”的好县长,于1943年2月带领地方武装执行任务中,遭到敌伪的包围,最后负伤被俘,英勇就义。
读了这篇通讯,这位平易近人、联系群众的县长形象犹如在面前,使人觉得既可亲又可敬。用“走官”这个外号来称呼工作深入的领导干部也许不一定确切,但是,象陈县长那样不摆官架子,“整日价用着他的两条粗壮的腿”,“忙着替老百姓办事情”的好作风,今天仍是值得称道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今天仍需要这样的“走官”作风。
这样的“走官”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是不乏其人的,但是也确有那么一些干部,他们不是放下架子当“走官”,而是摆着架子当“坐官”,喜好蹲在机关里听汇报,就是不喜欢下到基层中去,“走”到基层中去,就地解决问题。即使偶尔下去,也只是坐着小车,“蜻蜓点水”般地转转看看,就是不愿意迈开双脚到群众中调查研究。这种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当然就无从了解群众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就不可能掌握第一手材料,也就不可能把工作做到“点”子上。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群众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想法或实际问题,这就更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不要当“坐官”,而要放下架子当“走官”,迈开双腿深入到基层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就地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要“走”下去,把当前国家的形势和困难真实地告诉群众,用党的政策来解释群众中不理解的问题,尽可能多为群众办一些好事。通过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帮助大家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地完成党的中心任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