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大兴安岭就是她的家——记归国华侨、全国“三八红旗手”陈兆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3-12
第4版()
专栏:通讯

  大兴安岭就是她的家
  ——记归国华侨、全国“三八红旗手”
  陈兆端
“三八”节前,记者冒着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来到白雪皑皑的大兴安岭林区,采访一位深受林业工人爱戴的女医生陈兆端。
陈兆端是内蒙古牙克石林管局中心医院副院长。1953年她自愿申请来大兴安岭林区工作,她28年如一日,不畏艰苦,爬雪山,穿密林,全心全意为林区各族职工防治疾病。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
陈兆端是解放前夕由港澳回到内地,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的。新中国的诞生象灿烂的朝阳升起,照亮了陈兆端的心。她积极要求进步,在学校加入了共青团组织。
1953年,陈兆端临近毕业时,接连收到从香港寄来的家信,要她回到父母身边。那里已经为她安排了工作和舒适的生活环境。陈兆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写道:“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参加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
陈兆端被分配到内蒙古牙克石林管局伊图里河林业局卫生所。这里被称为
“高寒禁区”,冰霜长达八个月,最低温度在零下52度。她离了山青水秀的江南,来到一个由帐篷组成的林中小镇。四周是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到处都有野兽的足迹,还要劈木柴御寒,化冰雪做饭,经常吃不到蔬菜,就用咸盐就饭。环境如此艰苦,曾使陈兆端对自己是否能在这里干下去产生了疑惑。但是,当她看到许多内地来的伐木工人们,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冒着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坚持在深山密林里作业,有的患了病也不肯下山,她受到了鼓舞。她决心在工作条件简陋的密林深处为患者解除病痛。一次,从山上抬下来一位病毒性脑炎患者,病情十分危重。经过几天的治疗,仍不见好转,有的医生失去了信心。可是,陈兆端却丝毫不放松对病人病情的观察,她说:“只要还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在她的精心治疗下,二十多天后,病人痊愈了。
两年后,陈兆端被调到牙克石林管局医院工作,更加勤奋地钻研业务,很快成了大兴安岭林区有名的内科医生。严霜识贞木
人生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十年浩劫中,陈兆端被扣上了“特务”、“里通外国”、“反动学术权威”等罪名而受到迫害。这时,姊妹们写信来劝她回到父母身边。可是,十多年的林区生活,使她爱上了大兴安岭的山水草木,更热爱大兴安岭林区的林业工人。她坚信乌云必将过去,温暖的阳光必将重新照射大地。她决心在这里工作下去。
在沉重的政治压力下,陈兆端默默地工作着,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她对大兴安岭深沉的爱。一天下午,陈兆端被游斗回来,整理好头发,穿上工作服,向病房走去。一个危重的病人发着高烧。陈兆端没有迟疑,立即投入了抢救工作。一些持同情心的同志担心她再遭横祸,就提醒她:“病人生命垂危,万一治不好,你可是跳到黄河也洗不清啊!”陈兆端说:“我是个医生,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我不能见死不救啊!”陈兆端日夜坚守在病房。一个星期后,病人转危为安。为了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陈兆端还亲自做些可口的饭菜,送到这位素不相识的患者面前。这位病人没有及时接到家里寄来的汇款,陈兆端慷慨地拿出自己的钱和粮票给以资助。病人痊愈出院后,逢人就讲:“陈医生不象反革命,她是咱林业工人的贴心人啊!”
“四人帮”被粉碎了。党的政策象春雨,冲掉了强加在陈兆端身上的污泥,使她焕发了革命青春。
她参加医疗队,跋山涉水,深入基层巡诊。
她刻苦钻研医疗技术,使一个个危重病人脱险。她被提升为内科主任。
在她的领导下,医院对危害群众健康的地方病多发病进行了普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肺心病心电图表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肺心病》以及《双氧水治疗肺心病合并肺性脑病》等十多篇学术论文。
陈兆端扎根边疆,全心全意为林区各族职工服务的精神受到了党组织和群众的赞扬,她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79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最近又被提升为医院副院长。
陈兆端接待了记者来访。她回顾了28年所走过的艰难道路说:“人应该有一点精神,一味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并不能给人带来更多的幸福,只有坚定的革命信念,才能给人以无穷的欢乐。”
1978年,组织上为了照顾她的亲属,同意将陈兆端调到上海,她谢绝了。1980年5月,陈兆端去香港探亲。她已经28年没回家了,年迈的父母也劝说她留在自己身边。她耐心地说服了她的父母,探亲假还没过完,就登上了返回广州的快车。新华社记者 林文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