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为四化建设用心思——刘靖基和上海爱国建设公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3-13
第2版()
专栏:

  为四化建设用心思
  ——刘靖基和上海爱国建设公司
上海市香港路上的“爱国建设公司”的许多组织者,在近三十年里经历了从“先生”到“同志”的全过程,实现了从有产者到劳动者的飞跃。他们就是刘靖基和爱国建设公司的原工商业者。正是这些刚以同志相称的人们,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经济形式,一种象投资而非投资,叫“认款”又不拿股票,只按银行利率拿利息而不分红,企业的利润除依法纳税外全部留作公积金的、集资经营的、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它的正式名称叫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
这种经济形式具有明显的中国的时代特征。它既符合集资人曾经是有产者的历史状况,因为他们有较多的钱;又符合集资人已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现实状况,因为他们已不再从事单单为自己赚钱的事业。它既不与国营经济争高低,更不会与集体经济抢生意,也决不吞吃个体经济。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补充部分”,补国家经济之不足,经营国家一时照顾不到的某些项目。
这个公司成立一年多来,采用了多种联合的经营形式,与国营经济联营,与集体经济联营,甚至于国营、集体、爱建三方面联营,已兴办小企业二十多个,并正在筹建几个较大的工厂,的确在起拾遗补缺的作用。国家以前每年要从外国进口镀锌钢管(自来水管、煤气管),爱建公司就与国营和公社联合办了一个镀锌钢管厂。投产后,上海不但可少进口镀锌管子,必要时还可出口赚取外汇。过去上海的橡胶厂生产的胶鞋款式较少,爱建公司与国营和街道工业联合经营的步云胶鞋厂,就专门生产出口的新款式运动鞋。国家来不及造更多的房子,爱建公司一方面造高层公寓,一方面造一般住宅,高层公寓卖给港澳同胞和华侨,一般住宅卖给上海市民,为缓和住房紧张状况作些贡献。他们还利用国营皮革厂的边角料生产精巧美观的童鞋;利用国营手表厂的副次品零件,装配出浦光牌手表薄利出售。爱建公司集中了各行各业擅长经营管理的人才,他们目光敏锐,善辨方向,为四化建设拾遗补缺大用心思。
爱建公司诞生于1979年。这一年上海市的原工商业者双喜临门。一则在十年浩劫中被抄去的存款全部发还了,二则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走完了自己的历史道路,它的大多数成员业已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一历史性的变化,使这一阶层的许多人心潮澎湃,彻夜难眠,一千多人想到一个点子上,刘靖基登高一呼,五千多万元的私人存款很快过户到爱建公司的账号上。
刘靖基是这个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这位旧上海有数的几个大资本家之一的实业救国论者,打从解放后第一次听陈毅市长的报告之日起,就决定与共产党合作共事。公私合营后,周恩来总理说他已是“半个公家人”。周总理的话使他感到温暖,受到鼓励。既可“半”当然就可“全”。他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成为一个“全公家人”。十年噩梦之后,希望成了现实。他终于可以这样介绍自己:“我只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世界经济导报》记者 邵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