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解放“大豆之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3-14
第2版()
专栏:短评

  解放“大豆之乡”
榆树是吉林省的一个大县,著名的“大豆之乡”。在解放战争年代,这个县的大豆、高粱、小米,源源运往前线,支援人民子弟兵。全国解放以后,全县人民发扬光荣传统,积极发展生产,又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1971年以来,平均每年提供商品粮七亿多斤,1979年达到八亿多斤,成为全国贡献最多的一个县。
随着生产的发展,贡献的增大,榆树人民的生活理应不断地得到改善。但是,事实恰恰相反,贡献越大,欠债越多,人民生活仍然相当贫困。为什么贡献越大欠债越多,越高产越贫穷呢?认真把榆树这个典型解剖一下,对清除“左”的流毒影响,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地指导农业生产,大有裨益。
从“大寨县”到“大债县”,这是一个历史的讽刺,也是对左倾路线的辛辣批判。榆树曾是著名的“大寨县”之一。正因为如此,大寨那套“左”的东西在这里推行得比较凶,危害自然也就比较大。搞高指标,干“大工程”,不断“割资本主义尾巴”,“堵资本主义路”……结果,家庭副业割掉了,多种经营、集市贸易堵死了;玉米把大豆、高粱、小米等挤少了;在不宜种粮食作物的盐碱地种点甜菜、葵花,在自留地种点烟草、葱、蒜,都受到批判。
追求高指标,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果,只讲政治需要,不考虑人民的经济利益,这是左倾路线在农业指导上的特征之一。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形式主义、“一言堂”、瞎指挥成风,农民种地根本谈不上因地制宜,更没有半点自主权。榆树人民在“学大寨”运动中艰苦奋斗,出力流汗,这个运动带给人们的,却是贫穷和苦难。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来,这个县的广大干部、群众,迫切要求彻底打破左倾路线的桎梏,解放生产力。中共中央对山西省委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检查的批示,给大家以思想武器,从大寨成为执行左倾路线的典型及其造成的恶果,认识到榆树在“学大寨”运动中,深受“左”的危害,决心清除“左”的流毒,解放思想,解放“大豆之乡”。这是大好事。相信榆树的广大干部、群众,定会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吸取力量,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改变单一经营,打破“苞米为纲”,使这个著名的“大豆之乡”重新出现“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实现五业兴旺,人民富足,为四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