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勃列日涅夫的诱饵——评苏联最近的“信件外交”攻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3-15
第4版()
专栏:

  勃列日涅夫的诱饵
  ——评苏联最近的“信件外交”攻势
  新华社记者述评
莫斯科最近对西方发动的外交攻势,提出了一系列所谓“新建议”,目的无非是限制对手,保持自己的既得阵地,利用西欧与美国之间的分歧,挑拨离间。但它也反映了苏联在二十五大以来所遭到的重重困难和在国际上空前孤立的处境
最近几天,莫斯科又展开了一场“信件外交”攻势。驻在西方各个首都的苏联外交官们纷纷紧急求见,为的是递交勃列日涅夫分别给各有关国家首脑的信件。
据初步透露,勃列日涅夫的这些信件并没有多少新奇之处,大体上都是进一步阐述他在苏共二十六大的报告中提出的所谓“新建议”。因此,可以有把握地说,勃列日涅夫的上述报告所表明的苏联外交意向,也就是目前这场“信件外交”活动所追求的目的。只要对他的“报告”略加剖析,就不难了解克里姆林宫的新外交攻势的端倪。
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六大报告中谈到国际形势和苏联的外交政策时,照例说了不少“缓和”、“和平”、“合作”的动听的话。然而,他也象往常一样,把造成当前国际紧张局势的全部责任统统推给别人,另一方面却把苏联的一切侵略扩张活动都说成是正当的。他在报告中就“消除战争威胁和巩固国际安全”提出了一连串建议。现在莫斯科起劲地宣传说,这些是“重要的”、“建设性的”“新建议”。其实,这些建议并不新鲜,基本上不过是在旧货色上裹了一层新包装而已。
例如,勃列日涅夫建议华约和北约之间“大大扩大”采取互相通报军事演习和军事调动活动的“信任措施”的地区。他表示愿意把这种地区扩大到“苏联的整个欧洲部分”,但“条件是西方国家也要相应扩大”这种地区。他还建议在“苏联、中国和日本这几个国家相互接壤的远东”也就实行这种“信任措施”举行谈判。这里姑且不谈他提出的含糊其词的交换条件将预示着各方尖锐复杂的讨价还价,在人造卫星技术空前发达的今天,这种所谓“信任措施”的实际意义也是大可怀疑的。至于远东地区,在苏联加紧扩军备战、出兵侵略阿富汗、在远东地区不断加强军事部署和军事活动,对远东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情况下,谈论什么在远东采取“信任措施”显然是十足的虚伪。如果苏联真想采取“信任措施”,最好少说空话,拿出实际行动来。否则,有什么“信任”可言呢?
又如,勃列日涅夫还建议在欧洲“延缓部署中程导弹核武器”,要求“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使这种武器停留在现有水平上”。谁都知道,苏联近几年通过大力制造和加速部署SS—20型中程导弹等新式武器,已经在欧洲战区核力量方面取得了对西方的优势。西欧北约国家虽说决定要部署美国的潘兴Ⅱ式导弹和巡航导弹,以图抵销苏联在核力量方面的优势,但要正式部署将是两年以后才开始的事情。苏联在针对西欧部署了一百几十枚新式中程导弹的情况下,现在若无其事地建议“延缓部署”这类武器,冻结双方现有的不平衡状况。这个算盘是如何拨弄的,明眼人一看就一目了然。难怪意大利一家报纸挖苦这项建议,把它比作饱汉要求与饿汉达成“戒斋协议”。
关于阿富汗问题和“波斯湾问题”,勃列日涅夫建议它们可以“单独解决”也可以“结合起来讨论”。按照勃列日涅夫设计的蓝图,无论哪一种解决办法,苏联的目标仍然是:既要使它对阿富汗的占领合法化,又要争夺在海湾地区的霸权。至于他提出的关于建立一个“权威的国际委员会”来“指出防止核灾难的极其必要性”、关于召开安理会成员国首脑“特别会议”“寻求使国际气氛健康化和避免发生战争的钥匙”等建议,除了具有明显的宣传意图以外,对于真正缓和国际局势没有任何意义。
总之,勃列日涅夫的“新建议”,有的纯系宣传,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有的是为了限制对手,保持自己的既得阵地;有的是为了利用西欧与美国之间的分歧,施展离间伎俩。
当然,如果说勃列日涅夫的报告和建议一点新东西都没有,那也冤枉了他。他的低调门、低姿态,就颇为新鲜。他摆出一种似乎愿意就任何问题进行谈判的姿态,并一再呼吁“和解”和“克制”。不久以前,苏联官方还坚持苏美高级会谈必须以美国批准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为条件,关于欧洲中程核武器的谈判必须以北约撤销它1979年12月决定为前提,解决阿富汗问题不得与其他地区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等等。现在,这些条件不再坚持了,表示所有问题都可以“对话”。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呢?
他在报告中承认,过去五年内,苏联在国内外都“有过不少困难”,国际形势“复杂而充满风暴”。这话是不难理解的。在国内,经济困难重重,政治社会问题成堆;在国外,由于入侵阿富汗和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而在世界上空前孤立,最近又为波兰问题所困扰。此外,阿富汗事件后,西方的风向也有了明显变化,对苏联普遍强硬起来。里根政府上台后,美国的对苏政策更趋强硬。在这种情况下,五年前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五大上那种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劲头不见了。他在苏共二十六大讲坛上没有再吹嘘苏联的“成就”和“力量”,没有再发表诸如“地球上没有哪一个角落”不在苏联“考虑”之内一类的狂言。他甚至有意回避了象柬埔寨问题和萨尔瓦多问题这样一些当前尖锐的国际问题。为了摆脱这种内外交困的处境,洗刷一下自己的侵略扩张形象,稳住自己的阵脚,利用对手的矛盾和弱点,变被动为主动,所谓“和平建议”就应运而出了。这些“新建议”、新姿态和新调门显然并不表明苏联的霸权主义战略和基本政策有了任何变化,而只是新的现实面前策略和手法的变换。所谓“和平建议”,不过是对西方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施放的诱饵。
现在,莫斯科通过外交和宣传途径,正在催促西方国家对勃列日涅夫的信件尽快作出“积极回答”。两年以前,勃列日涅夫曾就美国的中子弹问题向西欧各国首脑进行过一次“信件外交”攻势,从中尝到了不小的甜头。在这次新的攻势中,他撒出的诱饵会有什么结果,不妨拭目以待。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