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正确认识和对待手工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3-17
第5版()
专栏:

  正确认识和对待手工业
  戎文佐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特别是在国民经济调整的现阶段,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手工业,这是一个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下面就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手工业生产要不要发展?
手工业是和现代工业相比较而言的。一般说,现代的机器大工业比起手工业来,确实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如果否定这一点,在实际上也就是否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但是,不能因此抹煞在我国发展一部分手工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也不应把发展手工业和现代化建设对立起来。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规模和速度,自然要受上述基本情况的制约,具体表现在下列许多矛盾上:积累有限和要求安排就业的人数众多;引进技术的需要很大和出口货源有限、外汇不足;工农业生产发展要求很快和能源缺乏;人民的购买力增长较快和消费品生产供不应求,等等。积极发展一部分手工业生产,以少量的投资吸收大量的劳动力,以出口劳动密集的手工业品进口先进技术产品,以少量的能源消耗发展日用工业品和工艺美术品,弥补现代轻工业生产的消费资料的不足,所有这些正是解决上述诸矛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当然,不能片面地夸大发展手工业的意义和作用,忽视它确实存在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的弱点。因此,在现代机器大工业生产已经占有明显优势的领域中,就不宜盲目地提倡发展手工业,而要充分发挥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优越性。多年来,我国的近代和现代纺织工厂、卷烟工厂、酿酒工厂、皮革工厂、塑料加工工厂原料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大量的基本上依靠手工生产、土法上马的小厂却在全国到处发展、遍地开花,发生以落后挤先进的反常现象。在经济调整时期,对这些和现代大工业争原料、粗制滥造、得不偿失的手工业作坊群,我们应该分别不同情况,实行关停并转,以便把有限的原材料优先满足技术先进的现代轻纺工业的需要,取得尽可能好的经济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手工业生产确实是有条件的。
我们也不能把事情绝对化。在某些情况下,手工业生产往往具有相对的优越性。比如说:对一些需要经常更换品种花色的日用小商品的生产,对某些资源分散、运输困难、宜于就地取材、就地加工的生产,对某些不适合使用机器的工艺美术品的生产,对某些以参差不齐的边角余料为原料的修旧利废性的生产,对为大工业提供粗加工的原材料或者协作件的生产,对于利用某些原材料的自然形态、因陋就简的生产,等等,手工业往往可以起到大工业所不能起的作用。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在全国城乡广开原料来源和生产门路,切实发展那些在品种质量上有特色、在手艺上有特长、在国内外市场上大有销路的手工业生产或服务事业,就完全可以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长处,克服资金、原料和能源不足的困难,使国民经济获得一个较为迅速的发展。
二、手工业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
早在1956年,毛泽东同志就曾经指出:“手工业要向机械化、半机械化方向发展,劳动生产率必须提高”。当年,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系统的平均机械化程度只有3.76%,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年劳动生产率每人只有1,500元~2,000元。经过二十多年的变化,现在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系统的平均机械化程度已经达到40%以上,每人年平均劳动生产率也已经达到7,000元左右。许多集体所有制的手工业生产社组(包括原来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和后起的街道生产社组、家属生产社组、知青生产社组)在新建的时候,一般都是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它们在生产发展过程中,依靠本身的积累,在国家的引导和帮助下,逐渐向半机械化、机械化方向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是必须继续坚持的方向。
但是,不能就此认为: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是提高手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唯一方向。比如说,引导手工业向工艺美术化方向发展,变一般的手工业品为工艺美术品,往往也可以收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效果。同样数量和质量的原材料,通过精工细作、艺术加工,以产值表示的劳动生产率就可以高出许多倍。一块普通的亚麻布,经过精细的抽纱、刺绣,就会身价倍增;苏州生产的高级檀香扇,用料少,手艺精,一把扇子可卖一百几十元,超出一般价格的十倍。
应该看到,许多用机器制造的普通日用品,通过艺术加工,在机器制作的基础上加上刺绣、彩绘、雕刻或者镶嵌等手工艺,就可以大大增加收入。服装、陶瓷、玻璃、家具等行业,尤其突出。这说明,手工业生产发展的上述两个方向可以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还应该看到,手工业生产向机械化、半机械化方向发展,要有一定的条件。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资本家之所以赞成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是因为这样做能为他们实现更多的利润;当机械化、自动化不能带来更多利润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转而采取手工劳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不能完全按利润多少办事,但是却必须讲究投资的经济效果,包括企业范围内的经济效果和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的经济效果。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调整时期,基本建设战线要坚决缩短,对现有企业实行革新、挖潜、改造的投资有限,某些手工操作就不宜急于向机械化生产过渡。
三、手工业的队伍应该缩小还是扩大?
对这个问题,要有一个全面的分析。就原来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组织来说,随着机械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从事手工操作的人数也就越少,手工工人也就随之逐步转为现代产业工人。作为一种发展趋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原来的手工业队伍应该逐步缩小,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但是,不能就此得出手工业队伍只应缩小不应扩大的结论。从我国的实践来看,二十多年来,原来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虽然随着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批地升级为使用机器生产的合作工厂,但是更多的各种形式的集体生产合作组织却不断涌现。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上述情况还将继续下去,整个手工业队伍,特别是集体所有制的手工业生产合作队伍还将进一步扩大。
这是因为,在我国的城镇中,每年有几百万人要安排就业,现代工厂只能容纳其中的一小部分。根据典型调查,一般每年都有20—30%的劳动力要参加手工业生产服务队伍,在经济调整时期,这一比重还要增大一些。再说,在我国农村中,每年有一千几百万新增劳动力要投入生产,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要依靠发展农村手工业和副业生产来解决。就企业的机械化程度来说,多数社队工业企业并不是真正的工厂,而是工场手工业、农村手工作坊。特别值得提出来的是迄今还占全国劳动力总数80%以上的农业劳动者,在今后二十年中,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实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势必要有几千万以至上亿人转到其他经济战线上来。我国有五万多个公社所在的农村集镇,有人初步估算,如果在20年时间内,能够让这些小城镇平均吸收2,000人就业,就可以提供一亿多个劳动力就业的机会,其中发展手工业生产无疑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阶段,积极提倡发展城镇集体所有制的手工业以至适量的个体手工业,努力扩大手工业劳动者的队伍,是十分必要的。从局部看来,手工业生产好象是落后的东西,手工业队伍的劳动生产率确实是比较低的。但是,它却可以解决大量的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这种扩大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它不是倒退而是前进。
为了更好地发展手工业,要制订和贯彻对手工业劳动者的政策。不论是集体所有制的手工业劳动者还是个体手工业户,在政治上都应该一视同仁,在经济上应该按劳分配,在税收、价格和信贷政策等方面应该有所照顾。我们一定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保障手工业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