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组织跨行业转产 促进轻工业发展 上海七个小厂转产两年,钟表公司净增产钟表520万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3-18
第2版()
专栏:

  组织跨行业转产 促进轻工业发展
  上海七个小厂转产两年,钟表公司净增产钟表520万只
组织一部分工厂实行跨行业转产,是使轻工业在少花钱的条件下迅速增产的一条捷径,这已经被上海钟表行业两年来的实践所证明。1978年,上海轻工局将七家生产图钉、扑克牌、信封的文教用具小厂划给了钟表公司,起了立竿见影的作用。两年来,全公司净增手表280万只,钟240万只,增收工业利润一亿多元。据有关方面统计,如果要新建一个年产30万只手表的工厂,国家需要投资1,500万元,建造厂房25,000平方米,增加职工1,000名。现在,这些钱没有花,两年就净增钟表520万只。
七个小厂转产最大的好处是缓和了厂地不足的矛盾。厂地的利用已经超过饱和点,这是影响上海钟表厂继续增产的关键问题。不少企业为此搭阁楼、占通道,甚至挤掉一部分食堂和托儿所。这样下去怎么办?生产宝石牌手表的上海手表二厂,原来厂房简陋,急待整修,生产很难维持下去。轻工局将一个图钉厂和体育器材二厂转产,改名为手表六厂、钟表元件四厂,交给手表二厂统一安排、使用。这样一来,手表二厂在拆除危险房屋4,800平方米后,还多出6,000平方米厂房,手表产量由71万只增加到145万只,两年内猛增一倍。
七个小厂转产也有利于针对钟表业的薄弱环节,加强配套力量。长期来,上海手表的表壳生产跟不上,常常出现“赤膊机芯等衣穿”的状况,影响了手表装配出厂。七家小厂划过来后,钟表公司将具有冲压和机械加工能力的打洞机厂和原来的表壳厂、上海手表厂的表壳车间组织起来,单独成立一个表壳一厂,大大增强了表壳的生产能力。去年这个厂生产的表壳达630万只,满足了上海手表配套的需要,还有富裕。
小厂转产,对这些小厂本身来说,好处也很大。这些小厂原来只生产一些小的文教用品,经济效果不高。如上海纸品厂原来生产一些信封信纸,每年利润只有110万元,转产改为第七钟厂后第一年,利润就猛增到590万元。小厂转产后,也为本身的技术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把它们蕴藏的潜力充分发挥了出来。如上海纸品三厂除生产扑克牌之外,对生产集成电路有一定的基础。上海钟表公司利用这个厂这方面的有利条件,决定让他们转产研制指针式石英电子手表的集成电路,取得成功。
企业转产是不是很难?这些厂的同志认为,如果上下思想统一,决心很大,并不难。转产,小厂比大厂方便,因为小厂的设备比较简单,转移比较方便,管理也比较方便。转产后,作为生产配件的工厂,不搞小而全,投资也不多。如上海第七钟厂作为装配厂,建立四条装配生产线,只花了五万多元。由于产品单一,培训也不难,他们派了100个工人到上海钟厂去学习一个月,同时调进一部分熟练工人采取老手带新兵的办法,很快掌握了技术。
实践证明,一部分企业转产,划给轻工业,是推动上海三大件迅速抓上去的一条捷径。走这条路,花钱少,收益大,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目前企业转产面临的困难是思想不统一。这七个小厂所以能够顺利实现转产,因为是轻工局内部的调整,文教用品厂也在轻工局管理权限之内。上海有些重工业系统的厂子,长期任务不足,能力放空,如能转产划给轻工业,确实大有可为,但实现这种转产的阻力较大。有些主管部门虽然感到有些工厂建设重复,产品不对路,潜力没有发挥,但是认为自己手中多一个工厂比少一个工厂好,用各种“理由”来强调自己的重要性,不愿划出去。主要是没有从全国的经济大局看问题。因而,实行企业转产,支援轻工业,当务之急是要打破部门所有制的思想束缚,树立全局观点。
本报通讯员 张达昶 本报记者 章世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