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阅读
  • 0回复

“红果姻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3-18
第2版()
专栏:农村新貌

  “红果姻缘”
河南林县元康公社龙口大队王俊兴家的院子当中,有一棵四五尺高的红果树,青枝绿叶,生机勃勃。看到这棵树,人们就讲起一段姻缘。
这里是深山区,全队人均耕地不到半亩,但盛产红果,是太行山区有名的红果之乡。俊兴小的时候就跟父亲上山管果树、摘果子。在山坡上,他认识了邻庄一个叫赵秀琴的小姑娘。两个孩子很要好,一块爬树摘果子,一块挖树洞里的毛毛虫。两个孩子长大成人后,在红果树下订下了终身。谁知就在这时,极左路线的邪风刮到山沟,上面硬逼着龙口大队的社员群众毁林开荒,集中抓粮。红果荒了,社员的饭碗也砸了。1975年,社员全年人均收入下降到42元,一下子吃统销粮15万斤。家家缺粮,户户欠款。秀琴家背上了700元外债,借吃了300斤玉米。她爹再也熬不下去了,一赌气带着全家迁到了山西。秀琴走了,无时不在思念着故土的亲人。俊兴站在被砍伐的树茬前,强咽着痛苦和愤懑。
想啊盼啊,终于吹来了三中全会的春风。因地制宜,以林为主的生产方针,使红果重新在龙口的山坡上扎了根。龙口大队的红果园渐渐地恢复了,前年全队红果丰收,社员人均分配猛增到122元,粮食也大丰收。连上家庭副业,俊兴家收入近千元。外迁的十几户社员先后回到了家乡。秀琴一到家就和俊兴一起加入了管树植树的行列。
在山庄喜庆丰收的锣鼓声中,俊兴和秀琴结了婚。新婚的日子里,小两口从山上移来一棵红果苗,庄重地栽到了新房门前。他们说:“三中全会确定的方针政策救了红果,救了社员。我们愿它象红果树一样,永远在咱山庄生根结果。”
一年过去了,小树新芽茁壮,一下子窜出二尺多高,龙口社员的生产和生活,也长了一大截子。红果比丰收的前年又增产一万多斤,粮食单产总产都超过往年,社员人均分配207元。山外的姑娘愿意嫁进山来。十几对青壮年结了婚,全村“消灭”了光棍汉。社员们高兴地在新房门前,贴上一副这样的对联:栽上红果树 引得凤凰来 横批:红果姻缘。常俊杰 张运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