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她落户新疆耕耘新生活——记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张一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3-22
第2版()
专栏:实干家

她落户新疆耕耘新生活
——记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张一平
在额尔齐斯河畔有一位耕耘新生活的人。她就是共产党员、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张一平。
张一平的父母都在北京中央机关工作。1970年,她应征入伍,到武汉部队服役。服役期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6年她复员退伍时,响应组织的号召,愿意到边疆农村插队落户当农民。她的行动得到了父母的支持。1976年5月,她愉快地来到新疆布尔津县杜来提公社四大队当了社员。
下去不久,张一平两次收到了母亲病重的电报。她想,刚来新疆没多久,就要回家,这多不好啊!还是过一段时间再说吧。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收到张一平的电报后,又给公社党委发了电报,说明张一平母亲病危的真情。在公社领导的再三催促下,她才启程回家。到家没几天,母亲就病逝了。消息传到生产队里,有人说:小张的母亲去世了。父亲年纪也大了,她一定要留在北京照顾父亲了。可就在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小张带着从外地买回的50斤优良稻种,风尘仆仆地回到了生产队。
“到边疆来不是为了享福,祖国的边疆需要我们去建设”。这是张一平的誓言,也是她行动的指南。她脏活累活抢着干,掏大粪,她第一个下粪坑;运肥料,她拉着爬犁跑在前面。每到夜晚,她就在煤油灯下,苦读《农业科学试验》、《农作物栽培技术》、《农业机械》等书籍。经过艰苦的磨练,她学会了各种农活,也会驾驶操纵各类农机了。同时,她为了适应民族地区工作的需要,努力学习哈萨克族语言文字。现在,她已能说一些哈萨克族的日常生活用语了。
张一平用自己的实干精神,赢得了当地干部和群众的信任,被选为生产队长和大队党支部书记。1978年,布尔津县又任命她担任了杜来提公社革委会副主任。职务变了,但她和往常一样,坚持在四大队蹲点,和社员一起劳动,仍然是脏活累活抢着干。1978年,四大队的粮食总产达到117万斤,比上一年猛增四十三万多斤。1979年,张一平被阿勒泰地区团委命名为“新长征突击手标兵”,同时被评选为自治区和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受到自治区团委和团中央的表彰奖励。去年,布尔津县委又调张一平担任了县团委副书记职务。
去年,有的地方刮起了一阵“回城风”,这风也刮到了布尔津。有人猜测:小张已二十五六岁了,这次可能要飞了。但小张响亮地回答:“我要扎根边疆一辈子,在边疆成家立业,什么风也刮不走我。”又有人猜测:小张现在担任领导工作,可能要在县城找个职务相当的国家干部做伴侣吧?但人们的猜测都落了空,小张找的对象是个拿工分的拖拉机手、塔塔尔族青年小伙子,名字叫卡孜木。今年元旦前夕,她和卡孜木一起领了结婚证。他们一不请客,二不收礼,双双到卡孜木的家里成了亲。卡孜木的父母逢人便高兴地说:“做梦也没想到,我们娶了这样一个好媳妇。”
(原载3月9日《新疆日报》,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