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坦桑三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3-23
第7版()
专栏:

坦桑三题
周国勇

坦桑人爱唱。婚嫁喜庆时唱,欢度佳节时唱,群众大会上更是歌声如潮。就象生活中不能没有盐,坦桑人离不开歌。
坦桑人特别爱合唱。许多机关、学校、国民服务队,以及农村集体劳动组织乌贾马,都有自己的合唱队。合唱队的“家当”很简单,也很有特色:除了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羊皮鼓,就是几把吉他和三弦。
合唱队的领唱不但有一副出众的好嗓子,而且善于指挥,擅长表演。他就象一个火把,能将队员们蕴蓄心底的全部热情点燃。这样的合唱就象一排激浪,能使听众感受到江河的奔腾。
坦桑人最爱唱《恰马建国歌》。整首歌,反反复复只有一句歌词:“噢噢,恰马建设祖国。”(“恰马”是坦桑尼亚革命党的简称)
记得有一次,在群众大会开始之前,不知是谁一拍手掌,唱起:
“噢噢,恰马建设祖国……”
刹那间,伴唱声四起。象有一种神奇的魅力,歌声荡漾、扩展,感染着周围的人们。几百人、几千人几乎都按着同一节拍,一遍又一遍地吟唱。
如此简单的歌,竟能这样深入人心,产生如此巨大的力量,为什么?因为它唱出了独立了的坦桑人民的心声:建设祖国!

坦桑人不仅能歌,而且善舞。
坦桑舞蹈具有浓郁的非洲色彩:腰围兽皮,脚系铃铛,激越的鼓点、强烈的节奏、急速豪放的舞步、剧烈摆动的身躯……真是力的艺术、力的赞歌,令人倾倒,使人振奋。
然而,更扣人心弦的,是坦桑舞蹈那种刚健、清新、充溢时代气息的特色。
我曾观看过坦桑人的《砍刀舞》。
鼓乐伴奏是坦桑著名的鼓师——年逾花甲的盲人毛里斯。他坐在草坪上,跟前摆着八只大小不同的羊皮鼓。只见他那双粗壮的手在鼓面上翻飞拍击,仿佛有一股急流飞瀑倾泻直下,“哒哒,哒哒哒”,鼓点飞扬,撼人心魄。
六个男青年,身穿洁白的“卢贝加”(一种类似长袍的民族服装),踏着鼓点,挥动手中砍刀跳了起来。他们一会儿象雄狮出林,纵身腾扑;一会儿又象山鹰掠空,向上飞跃。舞刀上下翻飞,把观众带到了当年马及马及(本世纪初反抗德国殖民者的斗争)战士奋勇杀敌的战场。舞刀左砍右劈,又展现了今天拓荒者披荆斩棘的气概。鼓点时而深沉,时而雄壮。矫健的身影飞旋,雪亮的刀光闪耀,草坪上的观众都屏息凝神,沉浸在《砍刀舞》的深远意境之中。
象《砍刀舞》这样充满生气的舞蹈何止一个!在支持南部非洲人民独立斗争的风云里,坦桑人跳起《打靶舞》;在近年集体劳动热潮中,他们又跳起《搬家舞》……
跳吧,坦桑人,为开拓更美好的前程而尽情欢跳!

坦桑人的脸上经常挂着笑。
坦桑人的笑,是友情的自然流露。不论在繁华的闹市或偏僻的乡村,坦桑人一见到中国朋友,就会微笑着走来,微笑着问候。即使中国朋友坐在汽车里,他们也会远远地用中国话高叫一声“你好!”,微笑着频频招手。
当中国专家被非洲大毒蜂螫了,坦桑大娘就赶忙跑来,将他抱在怀里救治,并微笑着一勺勺地给朋友喂牛奶。当中国专家在野外迷路了,坦桑的小朋友就自动跑来,笑嘻嘻地拉着中国叔叔的手为他引路。……在坦桑流传着多少这样的友谊佳话啊!
坦桑人的笑,还透示出他们的自信与毅力。还记得在建设坦赞铁路的艰苦日子里,雨季一到,大雨滂沱,路断粮绝,却不见坦桑工人们垂头丧气。他们下班归来,一边吃着野牛肉,一边乐呵呵地谈啊、逗啊,工棚里回荡着朗朗的笑声。
究竟是什么使得坦桑人脸上常挂笑意?坦桑国家博物馆里两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使我茅塞顿开。一张是贩奴队押送黑奴的照片;另一张是坦桑独立庆典的情景:面对徐徐上升的独立旗帜,笑逐颜开的人们唱啊、跳啊,庆祝自己的新生。
是啊,当年的黑奴,砸断了身上的镣铐,他们怎能不为争得了独立、自由而放声欢笑?他们笑,因为过去的苦难没有压碎他们;他们笑,因为他们当家作主,有了选择自己真正朋友的权利;他们笑,因为千难万险阻挡不了他们在独立的大道上迅跑!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